“老熱島”威力猶存
“新熱島”不斷涌現
1991年,南京第一次研究熱島現象的結果表明,當時城市最熱的地方在新街口、玄武湖以西、南京站附近和江北的六合西南部。200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調查則表明,老熱島威力猶存,而新熱島正在不斷涌現。現在,南京的“高溫中心”除了鼓樓、新街口以外,還包括人口密集的河西至龍江一帶,以及車輛密集的新莊至中央門一帶。
今年,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承擔的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帶的氣候效應及對策研究”實施的觀測發現,南京市區氣溫明顯高于溧水郊區,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氣溫也高于溧水,但其與溧水的溫差要小于南京市主城區與溧水的溫差。課題組的劉罡老師表示,這說明仙林也正在經歷一個城市化發展的過程,將成為南京的“新熱島”。
專家認為,熱島是一個城市中最炎熱的地區,它的平均氣溫比氣象觀測站普遍高出1—3℃。熱島增加,炎熱范圍擴大,無疑把整個城市的氣溫推向新的高度。
城市樹木覆蓋率達到40%
能夠抵消熱島效應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的課題組對綠化對城市熱島影響的模擬分析后,發現樹木綠化全天都會使局部氣溫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以蘇州為例,現有的城市綠化對夏季高溫已經起到比較明顯的緩解作用,分別使日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下降了0.4和1℃左右。蘇州綠化以樹木為主,其降溫作用在14時左右最明顯,達到0.7-1.4℃,夏季每天的高溫時間也減少了一小時。
課題組成員之一、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劉紅年介紹,在日本東京地區的夏季,綠化區域氣溫比周圍非綠化區氣溫低約1.6℃;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公園內的氣溫比周圍商業區低約2.5℃;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白天植被冠層內的氣溫平均比周圍城市地區低2℃左右,最大可達6℃左右。
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當一座城市的樹木覆蓋率達到40%時,可使日平均氣溫下降約1.2℃,最高氣溫下降約2℃,夏季日均高溫時數可減少約3小時。這個時候,城市綠化的作用就可以完全抵消熱島效應的影響。
氣溫下降1~2℃意味著什么?劉紅年解釋說,在炎熱的夏天,城市氣溫高達35℃以上,如果下降到33~34℃,人體的熱感明顯不一樣,中暑、熱射病患者都將有所減少。
“綠肺”紫金山
并不能緩解新街口的炎熱
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市綠地系統規劃(2013-2020)》中獲悉,2012年,南京的城鎮綠化覆蓋率44.6%,綠地率為40.0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2平方米。到2015年,城鎮綠化覆蓋率將達到45%,綠地率為42%。
按照40%的綠化覆蓋率這條“分割線”來計算,是不是到了夏天,南京的“熱島效應”就會完全消失?劉紅年搖搖頭說:“從今年來看,南京的熱島效應依舊存在。”他解釋,城鎮綠化覆蓋率是一個平均值,一般來說是郊區大于城區。所謂“40%的綠化率”是將城市分割成一平方公里的“網格”,每個網格內的樹木綠化率要達到40%。這樣的高要求,顯然南京甚至江蘇沒有一個城市能做到。以新街口地區為例,綠化覆蓋面積20%都不到,是南京最大的“熱島中心”。
劉紅年說,要想降低南京城市中的熱島效應,“身邊”的綠樹最重要,比如紫金山,是南京夏天最涼爽的地方。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它無法輻射到新街口,降低這片區域的溫度。
專家:不要陷入“草坪加花卉”誤區
劉紅年介紹,近年來,每個城市都十分重視綠化品質,但也陷入了“草坪加花卉”的景觀誤區。在他看來,對城市而言,綠化當然要解決景觀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生態意義,大量的樹木才能夠對熱島效應起到真正的緩解作用,草坪降低熱島效應的作用遠小于樹木。
研究也發現,樹木綠化尤其可以有效降低夏季午后最高氣溫,草地綠化方式也會使城市熱島現象有所改善,但總體降溫效果不如相同植被覆蓋率的植樹綠化。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