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清明節后的一場降雨,投資100萬元、種植面積2萬畝的民和縣2013年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多年生牧草良種補貼項目在古鄯、總堡、大莊、隆治和馬場垣五個鄉鎮的四十四個村全面開播。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多年生牧草良種補貼是按項目管理方式實施的。民和縣按照“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的原則,全面實行牧草良種補貼政策,鼓勵農民使用優良牧草品種,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步伐,建立優質、高產、穩產的人工草地,增加牧草產量,減輕天然草地生產壓力,緩解畜草矛盾,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向舍飼、半舍飼轉變,實現草原生態環境改善、增加農民持續增收。
民和縣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多年生牧草良種補貼項目嚴格按照項目實施方案進行實施,項目實施堅持四個原則,一是堅持整體推進、全面補貼的原則。在認真統計核實種草面積的基礎上,對農民種植的多年生人工草地所需牧草良種實行全面補貼。二是堅持品種擇優、效益優先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和生產實際,篩選適應性好、抗逆性強、優質高產、市場前景較好、群眾認可的紫花苜蓿品種作為補貼的主導品種,使良種效益最大化。三是堅持公開招標、政府采購的原則。主導品種確定后,公開發出詢價函,由財政、監察、畜牧等部門進行統一招標認定,確定中標單位。四是堅持統籌安排、逐鄉落實的原則。牧草良種補貼項目堅持統籌安排、由北向南,每年4-5個鄉鎮實施,5年全縣完成的方案。
項目實施鄉鎮緊緊抓住春播的有利時機,廣泛宣傳動員,鼓勵農民積極種草養畜,發展舍飼養殖。截至目前,民和縣草原站共向項目實施鄉鎮調撥優質紫花苜蓿種子23.8噸,各鄉鎮農戶種植熱情高漲,已種植紫花苜蓿1.45萬畝,預計到5月中旬可完成所有種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