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在北京當過三年財經記者,做過央視前主播王凱一個項目的編劇,跟著羅輯思維團隊學習自媒體經營,準備出國學習深造,以后扎根在大城市。
2014年,當得知爸爸罹患癌癥的消息后,她放棄了在北京的大好前程,辭職回到位于陜西淳化的農村老家,一邊陪伴照顧父親,一邊干起了父親干了一輩子的營生——種蘋果。她現在整天巡游在村莊、像個立志要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的農民那樣,研究果園里果實的生長,并細細體會一年四季果樹生長的節奏。
她,就是賣蘋果的“果農”劉阿娟。
抉擇 從京城白領“變身”鄉村果農
1月26日下午,寒風里的太陽隱隱約約透著一絲暖意。幾次相約,記者終于在西安見到了劉阿娟,今年28歲的她看起來瘦瘦小小的,讓人很難將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孩跟妙語連珠的記者、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這兩個角色聯系在一起。交談中,劉阿娟說話和舉止都透著溫和綿軟,輕言輕語卻又思維敏捷、條理清晰,記者職業給她留下來的痕跡不知不覺中便透露出來;而當談起蘋果問題時,侃侃而談說著農業專業性詞匯的她也像極了農業專家。
為何放棄“無冕之王”的記者職業而選擇做一個賣蘋果的“鄉村果農”?劉阿娟笑著說:開始是為了我父親。
就像眾多農村里的孩子一樣,走向大城市的想法一直伴隨著劉阿娟長大,念大學時,劉阿娟離開了家鄉,在大城市里開始了上學打拼的生活,每年只有寒暑假才回趟老家。再后來,她在北京順利的找到工作,奮戰在新聞一線:當過3年財經記者、做過央視主播王凱一個項目的編劇、跟著羅輯思維團隊學習自媒體經營。那時,劉阿娟正著手準備出國學習深造、打算以后扎根在大城市,然而,她卻接到了一份來自家鄉的噩耗。
2014年5月,劉阿娟的父親被確診為小細胞肺癌,惡性,中晚期。得知爸爸罹患癌癥的消息后,她放棄了在北京的記者職業、放棄了在大城市的美好前程,毅然辭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一邊照顧父親,一邊“繼承了”父親的家業——種蘋果。“我做這樣的決定,也是因為我父親的一句話。”劉阿娟說。
“不知道村里會把新的公墳劃到西邊還是南邊了,那里就是我最后的家。”2014年夏天的一個晚上,陪父親納涼之時,父親的這一番話,讓劉阿娟心頭一緊、久久不能出聲。后來,她發現父親的脾氣越來越倔,拒絕去醫院,連在鎮醫院做的血檢都不愿意去,即使吃藥也是用茶水沖,有時候還偷偷抽幾口煙、喝點兒白酒。不僅如此,父親對母親的態度也急躁起來,有時候母親已經很小心翼翼了,但還是經常被父親兇。甚至有一天,父親不在的時候,母親曾哭著對她說,不知道該怎么辦。
劉阿娟感覺,父親生病后是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都是等待著死亡、特別消極的狀態。她想,一定要給他父親找點事兒做。而蘋果,是他父親這一輩子的關鍵詞,貫穿了父親一生。
劉阿娟開始著手準備種蘋果、賣蘋果之路,想著可以轉移父親對疾病的注意力。可一開始,父親沒當回事兒。隨著她往縣上跑注冊公司、注冊商標之時,父親著急了,說她胡成精(胡整),之后證照到位后,父親的態度發生大轉變,“每天跟在我屁股后面,給我講關于蘋果的各種注意事項。”劉阿娟笑著說,看著父親每天忙于給她操心蘋果園而逐漸不沉溺于病情時,她感到十分開心,而父親該吃藥的時候吃藥、該去醫院去醫院、在家里不那么橫的樣子讓她母親覺得欣慰。
種蘋果 與傳統果農的拉鋸戰
無論是種蘋果還是賣蘋果,劉阿娟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重新規劃。在種植蘋果方面,她提倡控制農藥用量、力爭做到“不洗皮就能吃”;在蘋果銷售方面,她決定打破傳統農產品銷售規則,去掉所有中間環節,讓蘋果從地頭直達用戶手中。在她的計劃里,她將由自家果園開始,逐漸帶動村中其余果農,組織經營合作社,積極推進農業健康化、現代化之路。
起初,家里人對她不甚理解,說起互聯網賣蘋果,父親更是認為她瘋了,讓她趕緊想想把自己嫁出去比什么都好;此外,村里人對于她的古怪想法也嗤之以鼻,因為她呼吁村里的種植戶們不要打農藥。
面對打擊和否定,劉阿娟不為所動,堅信自己是正確的,她將自家的蘋果取名為“爸爸的蘋果”,一方面,寄托著自己的親情和愛;另一方面,也讓顧客感覺到,這是直接源自土地,可以像吃自家東西那樣放心食用的蘋果。后來,她的故事和對蘋果的健康經營理念打動了很多網友,購買這“不洗皮就敢吃”蘋果的人越來越多,而“爸爸的蘋果”亦形成了一股旋風,銷量日漸上漲,從2014年9月開始通過微信預售,到12月底,整整銷售了2000多箱精品果。而村里人雖然怎么也搞不懂這件事,但他們不得不承認,這小丫頭確實具有他們不具備的能力。于是村民們的態度逐漸有了變化。
如今,劉阿娟在村里發起的合作社加上自家已經發展到17戶人家,加入合作社的果農們也開始慢慢接受她的蘋果種植要求——控制農藥用量、減少農藥用量,預防性的生物農藥在6月得停掉,以便10月采摘期不用擔心農藥殘留。當然,讓果農們接受控制農藥用量這件事兒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這會增加果農們的勞動量,不使用除草劑土地就得堅持勤鋤地啊。
“以前我成天跟著他們后面監督他們少打農藥,但后來還是有個果農在快卸果袋的時候又打了次藥,所以我們合作社就沒有收他家的蘋果。因為這根本不符合我的要求,當然,現在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說起合作社成員時,劉阿娟說,經過這兩年,他們合作社成員在她的“教育”下,對農藥使用、產品健康安全意識方面提高了很多,在傳統果農的階段上成長了不少,而且成員彼此間也變得更團結了,她說服、監督果農們使用農藥狀況;果農們提醒、催促她去找蘋果銷路。處理好了蘋果種植的“內務”,劉阿娟又開始在對外銷售蘋果方面做著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