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春耕印象 化肥難賣的背后

   日期:2016-04-0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413    評論:0    

  往年這個時候,正是鐘山區大地社區村民何光芝種玉米、栽洋芋的時候,然而今年,她卻在大河民潤合作社的葡萄地里除草。今年,她不再種莊稼了。原來,鐘山區結合區位優勢,實施城郊型農旅一體化建設,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開始種牡丹、栽竹子、種蔬菜……

  “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種植葡萄、牡丹,我們已變成產業工人,以后不種包谷啰!”何光芝說,“以前,家里的10多畝地全部種植包谷、洋芋,每年至少要買6包(每包80斤)尿素才夠用,今年最多只買30斤復合肥種點洋芋就可以了。”

  位于大橋社區的一家農資銷售點,店里擺放著白菜、黃瓜、茄子等種子,各種品牌的化肥和地膜等農資一應俱全。店主鄒德舉一臉苦惱:“去年這個時候已經賣了3噸多化肥了,今年,生意太差,只賣了1噸。”

  農資銷售店老板化肥難賣的背后,是鐘山區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生動呈現。

  鄒德舉指著對面的山坡說,以前對面山坡上大都種植包谷洋芋,去年下半年后,開始種植牡丹、竹子等,農民不再種包谷,化肥不好賣了。

  近年來,鐘山區農旅一體化建設以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抓手、為載體、為平臺。在打造高效農業產業基地、完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的同時,著重引入旅游元素,“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打造鐘山都市型農業示范園區。

  據了解,鐘山都市農業園區結合“3155工程”、“三年綠色貴州行幼”、“決戰三年擺脫貧困行動”等載體,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把生態做成產業,把產業做成生態,把生態做成旅游,走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與休閑旅游觀光、康體養生養老相結合的農旅發展之路,實現產業強、環境美、農民富。

  為調動群眾的種植積極性,鐘山區農技人員下到各村動員百姓,與百姓算好經濟賬,并對栽種進行技術指導。

  近日,記者在大河鎮大橋社區、大地社區、大箐社區等地看到,公路沿線的村民們都忙著種植竹子、牡丹、蔬菜等,少了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玉米種植。

  今年,鐘山區拿出240萬元作為農資儲備,購買了化肥、種子、地膜等農資,確保春耕順利進行。“今年,鐘山區的復合肥的銷量大幅上升,玉米種子銷量降低了60%至80%,尿素下降50%。”鐘山區生態文明建設局農推站相關負責人何仕帆說,玉米種植需要尿素,而蔬菜、經果林等種植需要的是復合肥,農資銷售結構和數量上的變化,充分地反映出鐘山區走農旅一體化取得顯著成果。

  截至目前,全區完成“3155工程”3.059萬畝,其中,蔬菜0.35萬畝,特色經果0.9684萬畝,中藥材0.887萬畝,茶葉0.235萬畝,花卉、苗圃0.5196萬畝,核桃0.024萬畝,刺梨0.04萬畝。

  鐘山區農旅一體化建設帶來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讓農資銷售店老板鄒德舉有些措手不及。“我經營的農資店子沒有跟上政府調整農業結構的步伐,今年進來的農資有些不符合市場需求。”鄒德舉說,“今后,將跟著市場走,多進些復合肥、少進些尿素,再進一些花卉、樹苗,開一家符合老百姓口味的農資店。”

  從農資市場的變化折射出鐘山區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三變”的改革有力地推動了全區農旅一體化的建設,徹底改變了老百姓傳統的種植習慣,讓廣大農民變成為產業工人,環境變美了、收入增加了,小康路越來越寬廣了。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