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糧食加工與制造業總體運行仍保持相對平穩,主營業務收入小幅增長,利潤總額增幅較上一年度整體有所提升。但行業內產能過剩、低端競爭仍十分激烈,新一輪企業兼并重組潮來臨。企業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增大,供給側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其中,加工品市場未走出低迷態勢,部分子行業發展仍處困境中。據市場各主體反映,2015年,糧食加工品市場的低迷程度較往年偏重,主要原因仍是產能過剩、供給寬松而市場需求不旺。
針對國內糧食生產、加工所面臨的“三高”壓力、產能過剩、供過于求等突出問題,建議:
盡快完善我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我國糧食產業政策調整已拉開序幕,尤其是在玉米深加工領域,國家應盡快釋放市場干預機制。建議逐步取消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完善糧食定價機制、補貼方式及收儲補貼制度。在保證種糧農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最終實現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建議將諸如玉米深加工類項目由過去的政府部門審批、核準過渡到備案制,建立由市場決定的企業準入制度;通過實行減免增值稅或增值稅返還政策,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同時,鼓勵企業加快新產品、高端產品研發,尤其是對能夠取代進口產品、有出口競爭優勢的產品予以重點扶持。在2016年度對于優勢出口產品(賴氨酸、玉米淀粉等產品)繼續完善和執行出口退稅政策。
加快糧食加工產業“走出去”步伐。隨著我國“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國家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未來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可能迎來大好發展時機。建議在政策、條件平臺建設等方面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糧食生產、產能消化以及市場需求方面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通過將我國糧食加工業積累的經驗與先進技術裝備引進到相對欠發達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盡快占領行業內國際競爭制高點。
加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融合發展。建議通過政策、市場的“雙動力”驅動,促使企業通過自身努力或加強與科研單位、高校合作,在糧食加工產業鏈延伸、中高端與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先進技術裝備研制等方面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針對國家農業發展戰略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向與目標,通過科技創新彌補產業短板。在第一產業發展中,選擇性發展優質、專用糧的選育與生產,未來在作物品種加工與營養品質方面開展更多的科研創新與協作。在第二產業發展中,加強傳統糧食及其制品加工、糧食精深加工、綜合利用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等相關技術裝備、科學理論的創新。在第三產業發展中,注重引導糧食加工產業鏈后端倉儲、物流及銷售與現代互聯網、信息科技、智能制造領域的合作,推動“互聯網+”的農業生態旅游、金融、商務及營養健康服務產業發展,從糧食加工產業結構調整與供給側改革提供良好、必要的科技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