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市民來說,獼猴桃很好吃,可到底是怎樣結出來的,絕大部分人都沒見過。9月26日,記者在峽山區王家莊街道趙戈村獼猴桃種植基地看到,有機獼猴桃樹郁郁蔥蔥,果實掛滿枝頭,一棵樹上有百余個果子。
“挑大的、熟的,這是摘過好幾遍了的,最后能掛到霜降。”種植戶鄭來欣邊摘獼猴桃邊告訴記者,因為架子有點低,她不得不半彎著腰,一手摘果一手扶膝支撐身體,“當初搭架子時站著正好,沒考慮結果后果實下墜,只能彎著腰摘果,換架子太費事了,所以就這樣將就著。”
說起今年的獼猴桃產量,鄭來欣一臉無奈。“今年的高產期已經過去,至今收入還不到一萬元,以前最不濟也能收入兩三萬元。”鄭來欣說,原來畝產能達到5000斤的獼猴桃,今年只產了2000斤,一畝地一下子減產6成,這對以獼猴桃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民來說無疑是很大打擊。
鄭來欣說,霉運是從去年初開始的。2013年初春,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雪讓她家4畝獼猴桃全都受了凍,不耐寒的小枝幾乎都被凍死,這一年的獼猴桃幾乎絕產。受此影響,今年的獼猴桃收成也大減,不僅產量降低,而且很多果實都長不起個,個頭小的也只好賤賣。
銷售
果農不愁賣不出大都在路邊擺攤
在下小路峽山區段,趙戈村70歲的張愛貞坐在路邊賣獼猴桃,每斤4元至4.5元。記者注意到,這些獼猴桃個頭要比市場上的小。下小路上過往的車輛較多,不時有司機停下來詢問價格。路過的兩位女士詢問了一下今年的怎么個頭小后,便就動手挑起來,每人買了10斤。其中一位趙女士告訴記者,雖然這賣的小點,可比市場上每斤便宜0.5元,而且在這買過多次了,獼猴桃好儲存,可以買回去慢慢吃。
據了解,張愛貞和老伴種了1畝多獼猴桃,因為產量不大,而且邊熟邊摘,就算摘下來,一天賣不了也不受影響,批發給販子1斤才3元左右,自己在路邊賣,價錢能高上近一半,所以他們都自己賣。“通過商販能運到濰坊城區、青島、煙臺等地出售,我們根本不愁賣,儲存好的話,能賣到霜降。”張愛貞告訴記者,現在農活也不多了,在路邊一天能賣二三百元,就是耗點時間,但比批給販子合算。“不全是小的,大約80%的大個賣完了,所以剩下小個的多些。”
記者數了一下,路邊有十余個攤位在賣獼猴桃,都是趙戈村的。據了解,該村共50余畝獼猴桃,是成片連在一起的,附近幾個村子也有零散種植的,都不成規模。
發展
種植分散產量低要加強品牌效應
據了解,峽山作為水源保護地,具備適宜獼猴桃生長的氣候,是全省最佳的獼猴桃種植區域之一。趙戈村是我市獼猴桃的核心產區,種出的有機獼猴桃具有果肉細嫩、香氣濃郁、口感香甜清爽、營養豐富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
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我市獼猴桃的生產卻面臨種植分散、產量較低的瓶頸,“各自為政”的生產現狀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以趙戈村為例,獼猴桃的種植面積達50多畝,但是并沒有統一的大批量銷售途徑,更沒有形成品牌。
為此,記者采訪了濰坊市農業局果樹站的一位王姓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我市的獼猴桃目前種植數量少且產量低,并未形成規模,這樣難以吸引客戶。
“如果加強管理和指導,產量應該會提高很多。”該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我市目前主要發展蘋果、梨、葡萄等大路水果,獼猴桃生產有形成規模化的潛力,經濟前景較好,但是如果要大力推廣和發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關鍵還是看效益。“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品牌效應,要做到規范化、產業化、科技化、市場化,通過政府支持,注冊綠色食品,同時通過媒體宣傳、展銷等形式,打造自己本土的特色品牌。”
果農
已經種植了18年看好獼猴桃市場
今年68歲的李新成是趙戈村種植獼猴桃的第一人,經過18年的摸索,他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獼猴桃專家,不僅在種植方面總結了不少經驗,還做起了獼猴桃育苗。不少人慕名而來,在這個圈里小有名氣,他也因此結交了不少朋友。
為了防范獼猴桃的凍害,李新成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冬季和春季,李新成最關注的就是天氣預報,一旦有寒潮、霜凍或者大雪,他都會提前在獼猴桃園里點上柴煙或者澆上水,這樣就能避免小枝受害。
李新成做生意也有自己的一套,每天早上6時到晚上6時,擺攤賣獼猴桃成了他的一大樂趣。他從不吆喝,有人問就答,價格合適就賣。還有一條,沒有禮貌的人堅決不賣,他說好的獼猴桃自然有人要。
由于土地有限,一些農戶小面積的種植經濟效益不高,所以有的農戶轉行種起了生姜。但是李新成說,種了18年的獼猴桃,他已經產生了感情,并看好這個市場,價格比較平穩,不會有太大的波動,而且自己年齡大了,種獼猴桃也不累,剛好合適,所以會堅持種下去,“對獼猴桃一見鐘情而且情有獨鐘”。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