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無抗”愈演愈烈,面對“后抗生素”時代,世界各國的養殖業都在積極求變,冷靜應對。近日美國國家豬業協會宣稱:“美國82%的豬肉生產商提到他們已經意識到農場使用抗生素的法規即將發生變化,更有71%的生產商提到針對抗生素使用情況,他們已經擁有一套明確的記錄保持系統來應對。”
面對“飼料禁抗”,美國的養豬業表示他們已經做好準備,而我們中國的養豬業該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后抗生素”時代?現實情況是中美養豬業的實際情況存在巨大差異,無論是養殖規模、還是養殖水平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單純學習美國做法、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效仿美國養豬業“禁抗”模式,但是通過對比中美養豬業發展歷程、抗生素使用情況以及對待“飼料禁抗”的反應差別等,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飼料無抗之路”是完全可行的。
中美養豬業發展歷程對比
美國豬業發展歷程
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散戶養殖大幅退出,豬場總量快速瘦身。20世紀70-80年代,美國生豬養殖業規模化進程正式啟動并快速推進,主要表現為生豬養殖場數量急劇減少。
階段二:豬場存量繼續下降,養殖規模持續擴張。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進程駛入快車道,在豬場存量不斷減少的同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場均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張,大型和超大型養殖場開始涌現。
階段三:規模化步入深水區。進入21世紀,美國規模化相對減速,生豬養殖場數量穩中微降,生豬總存欄量及場均存欄趨于穩定;在結構上,大型養殖場的數量和存欄占比仍處于穩步上升狀態,規模化后的美國生豬存欄總量維持在6000萬頭左右,整體波動幅度不超過10%。
中國豬業發展歷程
建國以來中國養豬業的發展現狀,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建國到70年代末,這一階段是我國養豬業發展的恢復時期,養豬生產是農民的一種家庭副業,目的是為了積肥與肉食品自給,養豬業的主體形式是千家萬戶的分散型養豬。
第二階段: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一階段是我國養豬業發展的快速時期,養豬生產已開始由傳統分散型向現代集約型轉變,規模化養豬已成為發展趨勢,但傳統養豬仍占較大比例。
第三階段:90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這一階段是我國養豬業集約化、現代化、標準化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養豬業已成為我國農牧業的一項支柱產業。
第四階段:除了上述三個階段,大濤認為中國養豬業已經步入非常關鍵的第四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養豬業中小型豬場將逐漸減少,規模化豬場比例不斷加大,養豬業將真正成為一個高技術含量的行業,消費者信賴的豬肉品牌將不斷涌現,養豬業與飼料業將結合得更加緊密,傳統的以飼料企業為主導的畜牧業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轉變。
對比中美養豬業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發現,美國養豬業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規模化、大型化的發展過程,現如今美國豬場總數7.1萬家,其中5000頭以上的豬場占60%;而中國的養豬業雖然也不斷向著規模化、工業化方向發展,然受中國國情所影響,中小規模豬場和散養戶還必將會長期存在,并在中國的養豬業版圖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中國豬場總數約6713.7萬家,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達50% ,因此事關中國養豬業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不考慮對中小規模豬場和散養戶的影響是不切實際的,包括“飼料禁抗”。
中美養殖業抗生素使用情況對比
美國聯邦政府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高達80%的抗生素被使用在畜牧業養殖上,在2012年美國共有1.46萬噸的抗生素用于動物養殖中,在2009年和2014年間被批準用于牲畜使用的抗生素在美國的銷售額增長了23%。
經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光國課題組調查研究發現,2013年我國抗生素總使用量約為16.2萬噸,其中人用抗生素占到總量的48%,而獸用抗生素占總量的52%,約8.424萬噸。
對比中美養殖業抗生素使用情況不難發現,中美兩國在養殖業抗生素濫用問題上可謂是 “難兄難弟”,雖然中國養殖業的抗生素使用總量是美國的近6倍,但是考慮到中國養殖業的實際養殖數量,平均下來后的抗生素用量與美國是不相伯仲,半斤八兩。由于養殖業抗生素濫用所導致的耐藥性、環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問題不但損害著中美兩國消費者的健康,更對兩國養豬業未來的健康發展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養殖業抗生素濫用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
中美“飼料禁抗”政策對比
美國聯邦食品和藥品局(FDA)決定從2014年開始,用3年時間,到2017年1月1日開始全面禁止在牲畜飼料中使用預防性抗生素。FDA表示將敦促美國動物藥業公司自愿性刪除抗生素產品中有關促進動物生長、提高飼養效率的說明,今后這些抗生素產品將只能用于給動物治病,且需要接受相關監管才能使用;同時FDA還鼓勵養殖戶建立“獸醫-客戶-患者關系”檔案,并要求養殖戶建立更好的農場抗生素使用記錄;此外,文件規定,農場主想要得到某類抗生素,必須要先得到獸醫的處方。
面對抗生素耐藥性、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越來越嚴峻的局面,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從2002年開始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畜牧業限抗、禁抗舉措,嚴格規范獸用抗生素的使用,“限抗/禁抗”的步伐越來越快。
對比中美“飼料禁抗”政策,美國FDA實行的是全面禁止在飼料中添加以預防用為目的的抗生素,并且規定農場主想要得到某類抗生素,必須要先得到獸醫的處方,該項政策將從2017年1月1日正式執行。而中國雖沒有出臺全面飼料禁抗的相關政策,但是對于獸用抗生素的使用制定了嚴格的應用規范與治理方案,并對某些對人體健康影響比較大的抗生素開始禁止在飼料中添加使用。為什么中國沒有出臺全面飼料禁抗措施?大濤分析這與中國的畜牧業實際國情是密不可分的,不提高整體養殖業的生產管理水平,就盲目地全面飼料禁抗,對于養殖業必將會造成非常大的沖擊和損失。
中美養豬業面對“飼料禁抗”的反應對比
面對FDA的“飼料禁抗令”,美國國家豬業協會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美國82%的豬肉生產商已經意識到農場使用抗生素的法規即將發生變化,除了大型豬肉生產商外,年出欄8萬頭豬或更多的生產商中,83%的生產商提到他們已經擁有一套穩定的系統來記錄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過程。姑且不論這項調查的可靠性與準確性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從養殖規模、還是生產管理水平、亦或是從業者整體素質,美國的養豬業都位居世界一流水平,有這樣的養殖水平做保障, “飼料禁抗”后對于美國養豬業會造成一定的沖擊,但不會傷筋動骨。
中國養豬業在面對“飼料禁抗”時,整體反應比較平淡,也未見到行業相關機構做過什么調查與研究。這種情況與中國養豬業是以中小養豬場和散養戶為主導的生產模式,以及養豬行業從業者整體素質不高是密切聯系的。“飼料禁抗”可以說是全世界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也不例外,隨著全面“飼料禁抗”的國家越來越多,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也會舉起全面“飼料禁抗”的大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從根本上提高中國養豬業的生產管理水平、轉換生產模式、改善飼養環境,不光需要飼料企業和專家學者的努力,養豬業的各位管理者們更需要主動尋求應對之策才行,一味被動等待,最終受傷害的只能是自己。
“后抗生素”時代,對于中美兩國的養豬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對于中國養豬業來說,面臨的挑戰將更大,中國養豬業首先須主觀上轉變對于抗生素的依賴思想,從小事做起、點點滴滴、主動求變,從而為中國畜牧業即將到來的“后抗生素”時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