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果蔬茶加工業總體保持平穩發展,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平穩增長,出口總體呈現穩中向好態勢;產品結構不斷調整,冷鏈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電子商務持續發力,“一帶一路”戰略助力行業發展。但行業仍存在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產品技術與裝備創新能力薄弱,質量安全和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
一、行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行業總體保持穩定發展。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果蔬茶加工企業7240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115.4億元,增長7.4%;實現利潤總額937.8億元,增長8.5%。其中,果酒加工和蜜餞加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較快,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91.4億元和575.9億元,分別增長28.5%和14.5%。
(二)出口總體呈現穩中向好態勢。2015年大部分果蔬茶產品出口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但子行業出口表現各異。其中,干果及堅果和茶葉出口增長,出口額為15.7億美元和13.8億美元,分別增長10.9%和8.6%;冷凍及暫時保藏的水果堅果和蔬菜罐頭量增額減,冷凍及暫時保藏的水果堅果出口量17.6萬噸,增長1.7%,出口額2.8億美元,減少8.2%,蔬菜罐頭出口量165.9萬噸,增加7.0%,出口額19.8萬噸,下降4.0%;冷凍及暫時保藏蔬菜和水果罐頭出口量和出口額均有所下降。
(三)產品結構不斷調整。隨著消費者消費需求的變化,產品逐步向營養、新鮮、方便和優質化方向發展,加工方式也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逐漸轉變。果蔬加工品類多樣,鮮切果蔬、果蔬料理、果蔬沙拉、果蔬脆片和果蔬粉等新型產品比重不斷增大。果汁產品中,非濃縮還原汁已逐漸成為果汁市場異軍突起的新力量,其新鮮、營養、方便的特點,吸引了眾多高端消費者,具有極大的市場發展潛力;茶葉產品中黑茶、紅茶產量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白茶產量持續大幅增長,2015年產量突破2萬噸,增長50%以上;食用菌產品從鹽漬品、干制品、罐頭產品逐漸向生鮮食品、即食休閑食品和中央廚房家庭化產品過渡。
(四)冷鏈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果蔬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我國涉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之一,加工大省尤其重視冷鏈設施建設。2015年,山東著重加強田間地頭的蔬菜預冷庫建設,廣東將冷鏈建設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并制定相應建設規劃。2015年全國用于果蔬保藏保鮮的冷庫庫容新增390萬噸,冷庫保有量達到3710萬噸,折合9275萬立方米,增長11.8%。冷藏車估計增加1.4萬輛,冷藏車保有量突破9萬輛,增長18.4%。2015年我國果蔬冷鏈流通率[1]和冷藏運輸率[2]提升快速,分別達到22%和35%。
(五)電子商務持續發力。電商已成為果蔬茶產業增長最為強勁的動力。2015年,果蔬茶加工企業普遍加強電商投入,電商銷售份額占比持續增長。精制茶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產品份額快速增長,有望突破100億元,占市場總份額的5.2%;福建古田縣、江西黎川縣、吉林蛟河市和云南等地通過建立食用菌電商平臺,有效解決了食用菌銷路問題。2015年,云南網銷野生菌的銷售額達2000萬元,增長100%。電商平臺還做大了新產品、催生了新品牌。非濃縮還原汁銷售在1號店、淘寶等電商平臺發展快速;以質優價廉的大宗茶為基礎的網絡新品牌銷量上升,2015年茶葉類網絡賣家數量約為34萬家,比2014年增長94.4%。
(六)“一帶一路”戰略助力行業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擴大了果蔬茶加工產品的出口范圍,食用菌行業尤為明顯。2015年,中國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縣的干制食用菌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量達到3909.0噸,出口額達到7102.9萬美元,分別增長27.0%和34.3%;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食用菌出口到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已占當地食用菌銷售總額的1/10。其中,干黑木耳、干香菇、干白木耳三大種類出口增長最為迅速。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近年來,國內主要原料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果蔬茶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推高產品價格,導致我國果蔬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下降。2015年,規模以上果蔬茶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成本為12115.4億元,增長7.4%,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精制茶加工平均成本為60.0元/公斤,增長8.7%。另外,由于國際市場低迷,企業對市場份額爭奪加強,導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其中國際濃縮蘋果汁市場波動較大,由于波蘭生產成本下降劇烈,擠占了我國北美市場,導致競爭加劇。
二是產品供給與需求出現錯位。據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對142個茶葉主產縣調研結果,15%左右的茶企存在庫存積壓,其中,精制茶庫存增長12.2%;綜合考慮2015年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和茶葉出口狀況,如果不控制生產規模,供大于求的問題將逐步顯現。我國蘋果加工行業現已形成了4750噸/小時的壓榨鮮果能力,受全球經濟下行影響,行業整體出現供大于求形勢。同時,由于供給產品的質量和服務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需求外溢”。據統計,2015中國海淘食品飲料占購買商品的42%,增長18%。
三是產品與技術裝備創新能力薄弱。我國果蔬茶很多產品出口為OEM代加工形式,缺乏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低,企業利潤率不高。而國內市場的產品基本以老產品、老包裝為主,缺乏新品種,對國內新生消費群體的吸引力度不夠。另外,雖然國內企業生產硬件條件有所提高,但大量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仍然依賴進口,特別是裝備的研發滯后于生產發展,技術創新積極性不足,相互模仿現象突出,知識產權得不到尊重和保護。
四是產品質量與安全水平仍需不斷提升。近年來,果蔬產品質量整體有所提升,但各地區質量安全問題仍時有發生。干制蔬菜產品方面,衛生條件和食品添加劑超標是產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貴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2015年全省食品流通環節抽驗報告,干制蔬菜不合格率高達30.7%,不合格指標主要是二氧化硫殘留超標。果脯蜜餞產品方面,二氧化硫、防腐劑和細菌總數超標問題相對嚴重,2015年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全省范圍內生產經營的77批次水果及其制品進行了監督抽檢,不合格率為13.2%。
五是冷鏈物流體系建立不完善。目前我國果蔬冷鏈物流發展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均存在不足。硬件方面主要是果蔬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落后,原有冷藏設施陳舊老化,新的冷鏈物流設施投入不到位且區域分布不平衡,大型果蔬批發市場、果蔬配送中心等關鍵節點缺少冷藏設施。軟件方面主要體現在技術推廣滯后,預冷技術和低溫環境下的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手段等尚未普及,冷鏈物流標準不完善、不規范、缺乏監管。
三、對策建議
第一,穩定完善市場機制并積極開拓市場。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為維護行業健康持續發展,企業需合理制定生產計劃和銷售策略,行業協會需充分發揮引導、協調作用,幫助企業建立合理的原料收購機制,避免原料價格劇烈波動。其次,為穩定市場價格,需引導企業細分客戶群體、找準產品定位并選擇適宜的營銷渠道,鼓勵企業通過微信、眾籌、俱樂部等各種新的營銷手段,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產品多元化、個性化、精品化的消費需求,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營銷模式,開發線上市場,拓展營銷渠道。同時繼續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特別是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
第二,發力供給側改革破解供需錯位。建議果蔬茶各行業根據產業特點和地理優勢,引導企業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果蔬茶加工業生產從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過渡,扭轉供需形勢,更好地滿足現有的加工市場需求。以區域公共品牌為引領,強化品牌建設。加強地理標識的認證和管理,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區域公用品牌創建、維護和推廣方面的主體力量,并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打造自身產品品牌,實現區域公共品牌和產品品牌雙輪驅動。
第三,鼓勵科技創新并推進產業升級換代。鼓勵開發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培育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加強各行業成果轉化與應用。同時,加強引導和統籌安排,從政策、資金和項目等方面對加工用原料種植、生產加工科技創新和加工企業基地建設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第四,建立行之有效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為進一步保證原料質量安全,可通過建立產前、產中和產后質量安全全程動態監測體系,確定關鍵控制點;建立行業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實現產品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的三大追溯體系;同時加強三品認證管理規范,進一步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逐步實現產品質量安全規范化,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
第五,進一步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加強冷鏈物流便捷商品化處理技術及包裝內產品品質監測技術研究,完善技術標準、規范等;加強研發產地設施裝備及包裝內產品品質監測設備的研發,滿足生產者、流通業者和消費者需求;加快物流配送體系的基礎條件建設,引導資金投入重大物流設施、重要物流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逐步建立起從農村到城市的集倉儲、冷藏、加工、配送以及長短途運輸功能為一體的農產品配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