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現代農業,剛剛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定位為今年的重點任務。可見發展現代農業已經成為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突破口。”“農業穩則天下穩,農民安則天下安。”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24萬億斤,創紀錄地實現了“十二連增”,吉林省糧食總產量也達到729.4億斤,創了歷史新高。然而,在全國人大代表盧志民看來,這喜人的成績背后,還有諸多新矛盾亟待解決:“糧價下行壓力加大、主產區倉容缺口很大、國內外糧價倒掛給糧食收儲帶來了很大壓力。為緩解主產區倉容的壓力,促進糧食收儲平衡,還要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
從2003年的8614億斤到2015年的1.24萬億斤,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大家也感到當前糧食問題給人很多困惑,國內產量不斷增加,進口也在持續增長,這兩年糧食進口量已經連續突破1億噸大關,“國糧入庫、洋糧入市”現象屢屢出現。全國人大代表、吉林中糧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長佟毅認為,當前國內糧食庫存不斷突破歷史新高,玉米去庫存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吉林省儲藏著好幾千萬噸的庫存糧食,2015年到2016年這一段,我們又增加了2500多萬噸的玉米的庫存,我們現在還要去庫存,庫存還不斷增加。糧食除了要增產增收以外,我們還要把糧食的精加工,向下游的產業鏈建立起來,糧食出來了,它還有出口,不光是種出來就完了,種出來以后它還要往前走,我們要把它加工了,增值了,這樣才能讓我們農業現代化有個良性的循環。”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要想發展必須先要保證13億人的吃飯問題,我們的飯碗中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全國人大代表任克軍表示,利用農業現代化來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糧食增產,才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進一步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強化科技支撐,要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尤其是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使我們省的農業由過去注重數量的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方面進行轉變,由過去的拼資源消耗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由過去注重物質投入轉向依靠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