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利用期市引導市場對糧價的合理預期

   日期:2016-03-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72    評論:0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昨日下午在京閉幕。全國政協委員張明華近日在向全國兩會提交的《關于加大糧食生產供給側改革的提案》中提出,加強金融對糧食市場的支撐作用,利用好大宗商品現貨、期貨市場,引導市場對糧價走勢的合理預期,維護國內市場的穩定和廣大農民的利益。
 
  截至2015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總產量達到6.2億噸。糧食增產本來意味著進口可以相應減少,但事實正好相反,全國糧食進口不降反增,去年達到1.2億噸,出現了糧食產量、糧食庫存和糧食進口“三量齊增”的困局。在張明華看來,這是由我國糧食生產成本高、品質偏低,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極不對稱等因素造成的,糧食生產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對此,張明華提出四方面建議:一是調產能,穩步推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二是降成本,積極推動糧食生產能力提升;三是去庫存,逐步理順糧食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四是補短板,不斷加大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
 
  在“理順糧食價格市場形成機制”方面,張明華建議,推進價補分離,完善糧食最低價收儲制度,調整實施范圍和糧食品種,把對農民的補貼與糧價脫離,使糧價真正成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信號,從而引導各種資源對農業的投入程度和方向,體現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研究建立多層次的農民補貼制度,彌補日益擴大的農業與二、三產業的剪刀差,使價格回歸市場,讓補貼直達農民。同時,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靈活應用配額制度,保持適度進口,豐富市場品種,降低工業及畜牧業生產原料成本,發揮價格的“鲇魚效應”。此外,要加強金融對糧食市場的支撐作用,利用好大宗商品現貨、期貨市場,引導市場對糧價走勢的合理預期,最大限度抵消國際糧價大起大落的不利影響,維護國內市場的穩定和廣大農民的利益。
 
  對于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張明華認為,一方面,要根據市場需求,有保有壓,在確保中央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下,去除低效、無效產能,調減市場供給豐裕、庫存爆滿的糧食品種產能,科學構建糧食、經濟作物、飼料協調發展的作物種植格局。另一方面,要根據區域特點,合理規劃作物的種植帶,探索建立耕地的生態補償機制,因地制宜推進耕地的休耕輪作制度,涵養地力。另外,還要根據消費特點,大力提升糧食生產品質,積極引導形成市場消費熱點。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