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驅車2個多小時,翻山越嶺來到大山深處的晉安區日溪鄉井后村姜黃生產基地。山邊一望無際的田地上,綠油油的姜黃長勢喜人,20余名村民正在田里忙著除草、澆水(如圖)。眼前這一派清清爽爽的田園風光,讓人很難想象,過去這里入村聞豬叫、處處污水流的景象。
井后村位于日溪鄉西北部,與閩侯大湖鄉交界,全村總面積約1萬畝,所在的北峰山區森林覆蓋率達94%,陽光充足,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正適合姜黃生長。
因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井后村的220多戶村民長期靠養豬維生,全村可年產生豬3萬多頭,久而久之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豬村”。因養豬場都是污染物直排,威脅到了福州第二水源—敖江的水質。為了保護敖江塘坂水源地,去年區鄉兩級投入600多萬,拆除了井后村71戶村民、面積約4.4萬平方米的全部豬欄。不過,這一舉措極大影響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豬欄拆完,村民以后的收入靠什么?這個現實難題不解決,拆除的豬欄很可能卷土重來。”日溪鄉副鄉長施彪說,村子離城區太遠,如果去城里打工,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的村民們所能干的活并不多。通過調研,村里和本地的中正藥業、康源中草藥種植公司“聯姻”,并進行姜黃試種。
“試種發現,不僅村里氣候適宜種植,而且姜黃也不易生蟲。”施彪高興地表示,以前村里常有野豬偷吃農作物,種植姜黃以后,野豬因為姜黃的氣味再也不來了。姜黃的試種成功,讓村民們打消了顧慮,紛紛開始種植姜黃。鄉政府為了鼓勵村民種植姜黃,對所有生豬養殖戶進行轉崗轉業指導,同時對從事姜黃種植的轉業人員給予500元/畝的資金補助。
“為了保護福州第二水源,我們也只能放棄賴以生存的養豬業。”何仕周曾是該村的養豬大戶,規模最大時,年出欄千余頭,那時他每年賺個三四十萬元是件很輕松的事。他告訴記者,現在養豬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效益每況愈下,在政府的號召下,去年他拆除了豬欄。
“不靠養殖,種姜黃也能致富。”忙活得滿身是汗的何仕周喜滋滋地告訴記者,拆豬欄時,他也有過迷茫。去年在鄉領導的引導下,他和村里幾個養豬大戶一起,到隔壁的點洋村參觀了姜黃示范基地。“這個姜黃不易長蟲,我們都種過莊稼,再種起來不算難。”參觀回來后,何仕周和幾個村民下定決心種植姜黃。
“村民現在都不養豬了。”何仕周說,為了進一步解決姜黃種植的規模、成本、銷路等問題,村委帶領15戶村民聯合成立了一個村民合作社,目前共在村里種植了150畝姜黃。“這150畝如果都正常收貨,預計產值可達180多萬元。”何仕周坦言現在他收獲了“新事業”,和康源藥業公司簽訂合同訂單生產,以“公司+農戶”的形式,解決了姜黃的銷路問題。雖然姜黃種植周期長,收入暫時無法和養豬相比,但這是無污染產業,如果這一季姜黃收成好,明年可能降種植面積擴大2到3倍,屆時單位成本會下降,收益也會趕上來。
“姜黃有活血祛風的作用,可以提取姜黃素入藥,還可以研磨制成咖喱粉。”何仕周說,村民們都商量好了,等產量上去了,爭取自己深加工,把村里的姜黃產業做大做強。
信息來源:福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