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精準扶貧如何才能更精準

   日期:2014-09-2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61    評論:0    
確保戶戶摘下貧困帽
 
  扶誰的貧
 
  建檔立卡,將貧困人口準確識別出來。不少算一個貧困戶,也不多用一個指標
 
  在羅甸縣大小井村,記者見到了扶貧駐村工作組隊員陳明明,這位來自縣法制辦的干部已經在大小井村工作了近半年時間。半年里和其他4位駐村工作隊員一起,一村一戶走訪,了解村民的家庭經濟情況,和村委會干部一起完成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
 
  實施精準扶貧,首先要摸清貧困人口數量和情況。建檔立卡,被稱為今年貴州扶貧工作的“第一戰役”。
 
  陳明明告訴記者,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村里將貧困戶的評選政策宣傳到每家每戶,通過村“兩委”、村民黨員代表會“兩會”審議,最后選出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并為他們建檔立卡,實現統一管理。
 
  在大小井村村委會記者看到,填寫完整的《貧困戶登記表》包括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幫扶責任人、幫扶計劃、幫扶項目、幫扶成效、脫貧評估等7個板塊,共95個指標。
 
  陳明明解釋,建檔立卡不是簡單地登記名字,還要分析致貧原因,是因病、因災還是無勞動力、無技能,繼而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
 
  如何保證貧困戶能夠被精準地識別出來?羅甸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梁大超介紹:通過實物工作法和民主評議等方式,按照一定程序進行:戶主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民代表評議和票決、村委會審查、鄉鎮政府審核、縣扶貧辦復核、縣人民政府審批,由群眾全程參與和監督識別工作。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鎮)有簿、縣有檔、省市有(信息)平臺。
 
  “羅甸的貧困人口規模是12.26萬,今年建檔立卡識別貧困戶12.06萬人。”梁大超說,“建檔立卡精準識別,我們不少算一個貧困戶,也不多用一個指標。”
 
  在銅仁江口縣,工作人員介紹的扶貧信息系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個信息系統收錄了江口縣所有村寨的貧困人口年齡、收入、家庭成員等基本情況。
 
  “我們還制作了每個村子的村情地圖,通過這一幅幅地圖,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個貧困戶在村中的位置,對開展針對性幫扶很有幫助。”工作人員介紹。哪些村子有哪些特色產業,適合開發什么產業也在信息系統中通過不同顏色標注出來,大大提高了扶貧的精準性。
 
  “建檔立卡工作時間短、任務重,對駐村工作隊要求很高。調查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了解家庭收入、對他們的信息進行動態化管理難度很大。”談到建檔立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陳明明如是說。
 
  誰去扶貧
 
  5萬多名干部進駐貧困村。干部駐村是“精確滴灌”的管道,管道鋪設如何決定著扶貧成果
 
  “有駐村包戶干部在,我心中有底。”剛剛脫貧的玉屏侗族自治縣亞魚鄉亞魚村村民李代登說。
 
  李代登一家5口,三個小孩都在上學,大女兒讀大學每年僅學費、住宿費就將近8000元。妻子患有重病,幾乎喪失勞動能力,2012年,李代登家人均收入僅有1000元,生活極度貧困。
 
  為幫助李代登擺脫困境,駐村干部與包組干部針對他的情況擬定了幫扶計劃,及時與鄉扶貧站對接,利用2013年中藥材扶貧種植項目,幫助他種植了5畝頭花蓼。其間,駐村包戶干部多次邀請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指導,為他帶去肥料、種苗,還幫他聯系銷路。
 
  年底,5畝中藥材純收入達萬元,加上平時打點小工,家庭年收入超過1.2萬元,人均收入達到2440元,順利脫貧。
 
  亞魚鄉扶貧站站長楊敏說,通過駐村、包組干部專人幫扶,去年共幫扶了像李代登這樣的貧困農戶200余戶。像這樣的駐村扶貧工作組,在貴州每一個貧困村都能看見。貴州省扶貧辦主任葉韜認為,如果說精準幫扶是“滴灌”的話,干部駐村就是“滴灌”的管道,管道鋪設得好不好,能不能確實發揮效用,決定著扶貧效果。
 
  今年初,貴州省共選派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和大學畢業生、農村知識青年5.5萬多人,組建成1.1萬多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實現了全省貧困村全覆蓋。
 
  聊起駐村干部,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村民吳天華說,“他們來我們家,連種什么養什么、種好多養好多、怎么養怎么種都整得一清二楚。”
 
  在畢節市委副書記胡吉宏看來,那種“漫灌式”“壘大戶”“路邊花”式的扶貧方式,難免“漏人漏項”,精準度不高;過去由于管理機制、考核激勵導向等原因,一些部門和干部潛意識里認為扶貧工作很難出“成績”,存在“只喊喊、不到村”,“只轉轉、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實”等應付差事現象。
 
  胡吉宏說,現在扶貧步入精準化軌道,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光靠幫扶干部的責任心和對農民的感情去干事,還需要具體、管用的流程和辦法。為此,畢節市提出駐村工作“十子”機制,率先在海雀村試點。
 
  “所謂‘十子’機制,就是瞄靶子,建識別機制;梳辮子,建分類機制;結對子,建駐村機制;理路子,建規劃機制;想法子,建幫扶機制;找票子,建配置機制;甩膀子,建動力機制;強班子,建引領機制;湊份子,建聯動機制;造冊子,建管理機制。”駐村干部陳畢松解釋道。
 
  怎么扶貧
 
  產業扶持到村到戶,改進扶貧項目實施方式,重點在產業鏈扶貧上加快突破
 
  結對幫扶干部到村到戶、產業扶持到村到戶、教育培訓到村到戶、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基礎設施到村到戶。“六個到村到戶”,是貴州實施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
 
  在麻江縣扶貧辦主任陸志銀看來,減貧脫貧,關鍵還在產業。要重點在產業鏈扶貧上加快突破。宣威鎮翁保村以苗族居多,是麻江縣75個貧困村之一。多年來縣里也曾號召過村民種烤煙,搞養殖,可成效不明顯,總體積極性不高。
 
  2010年,縣里經過調研,根據群眾意愿,扶持當地發展藍莓種植。“給苗給化肥還幫助開墾土地,我就是撒一把力氣。”村民楊啟勛說,當地外出務工的人多,很多土地都閑置下來。他租了10畝地,種起了藍莓。藍莓3年掛果,“2013年賺了6萬多元,加上搞養殖,掙上10萬元沒問題。”楊啟勛笑著說,“是純利噢。”
 
  一人致富還不行,為實現產業扶持到村到戶的目標,縣里鼓勵楊啟勛帶頭成立合作社,讓周圍的村民用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到其中,帶動百姓集體致富。“這個產業好,讓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村民楊富強談起村子發展的藍莓產業,贊不絕口。目前,全村種植藍莓3200畝,建立藍莓合作社4個。
 
  實踐證明,一個好的產業發展思路和規劃,對于扶貧工作的推進極為重要。納雍縣、黔西縣等各縣區均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對產業進行精準規劃,并將實施舉措具體細化到每家每戶。
 
  產業扶貧是關鍵,教育培訓是根本。赫章縣扶貧辦主任趙云中說:“一個大人接受技能培訓,就有希望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一個孩子能夠成才,這個家庭就拔掉‘窮根’了。”以赫章縣為例,今年計劃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9.15萬人(次);幫扶2040名二本以上和職業技術學校貧困生。
 
  從“大水漫灌”到“精確滴灌”,幫扶到戶,措施到人,幫助每一個貧困戶“斬斷窮根”,貴州正努力走出一條可持續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