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種玉蘭花時,首先要將帶紅色外皮的果子放在冷水中浸泡搓洗,然后除凈外皮,取出種子晾干,埋入沙中,就可以播種了。”3月1日9點過,巴南區松欣花木種植場,80后姑娘陶恒正在和員工們一起為播種玉蘭花做準備。
在這個春播春種的大好時光,整個種植基地隨處可見陶恒忙碌的身影,因為,在種花的每一個環節,陶恒都要指導員工們攪拌底肥、濕盤等。對于陶恒來說,播種好了就意味著能培育出更多的優質種苗,種苗長勢好了,才能培育出更多的商品樹苗。
陶恒,出生于巴南區接龍鎮關塘村埡口組,1999年畢業于重慶市聯合職工高等學校,當過代課教師、做過村計生專干,外出打工時還做過銷售,而正是這樣一名普通的80后農村姑娘,在歷經了求學、打工、創業的艱辛后,磨礪出一份勇氣和擔當,開創了一條不等不靠、自強自立的創業之路。
2007年,陶恒在一家園林公司工作,從跑生產基地到銷售花卉苗木,讓她對種花種樹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并且意識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民對優美環境、綠色家園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催生了大量的苗木需求,而在她的家鄉,現今卻有不少閑置的土地,讓其逐漸萌發了自己種花種樹的念頭。
“當時我就想,何不把這些閑置土地利用起來,種植花卉苗木?”陶恒說,那時還年輕,有沖勁,說干就干,2009年時,她放棄了城里的工作,與丈夫張中偉商量后,向親戚朋友東拼西湊了5萬元返鄉創業,建立了巴南區松欣花木種植場,開始種植花卉苗木。
“不懂種植花卉技術,就向林業專家學習。”陶恒說,剛開始不懂技術,種下去的樹苗,一棵棵地死去,讓她認識到種植技術的重要。她沒有灰心,而是買了很多林業方面的書籍,學習花卉苗木的種植技術,并和聘請的工人以及當地的農戶互相討論、實驗,還請來鎮里的農業專家把脈,漸漸地,陶恒從一名只知皮毛的外行,成為了一名全面掌握育苗、修剪、防病等技術的“園林專家”。
2011年6月,陶恒和丈夫申辦了微型企業,政府按高限補貼了她5萬元,解決了夫妻倆的資金問題。有了這筆資金,夫妻倆包了80多畝地,從其它地方引進了優質的桂花樹、欒木、香樟樹等,把種植基地規模發展到200多畝。
“一人富不算富,眾人富才是富。”作為一名曾經外出務工的人,她深知,鄉親們賺錢不易,因此,隨著基地種植規模的擴大,在招聘工人時,她專門招聘留守婦女和具有一定勞動力的老人,幫助他們緩解經濟壓力。
去年,陶恒再次擴大了種植基地的規模,基地面積達到500畝。這一次,她將目光放到了更遠處,開始建設家庭農場,種植李子、桃子、西瓜等水果,養殖淡水魚,發展林下養雞。如今,基地已經帶動周邊50余戶村民共同發展種養業,通過簽訂養殖和收購協議,在當地逐漸形成了一個規模化經營共同體,帶動了不少鄉親共同致富。
陶恒也由此實現了人生價值的升華,先后被評為“巴南青年五四紅旗手”、區級“優秀團干部”等,2015年,陶恒還獲得了“全國優秀農民工”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