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全縣設施蔬菜面積達到9000畝,其中溫室生產面積2254畝,各型拱棚生產面積6700余畝——
近年來,定襄縣以園區建設為載體,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步伐,通過四輪驅動做大、做活、做強、做優現代設施農業,使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農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截至2015年底,定襄全縣設施蔬菜面積達到9000畝,其中溫室生產面積2254畝,各型拱棚生產面積6700余畝。以受祿鄉為例,日光溫室和春秋棚的畝均收入為6萬元和3萬元,是普通農作物畝均收入的30倍到60倍。可以說,定襄發展設施農業上,探索出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政府引導發展全縣設施農業形成規模
定襄縣以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為突破口,以瓜菜種植為設施農業發展主方向,通過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調整農業結構,初步形成了溫室、大棚、露地蔬菜生產合理配比的產業規模,形成了以甜瓜、西紅柿、辣椒、葡萄為主的產業格局,探索出了以西蘭花、生菜、娃娃菜等為主的露地蔬菜栽培模式和立體種植模式,加快了露地種植向設施農業、傳統作物向精耕細作調整的步伐,實現了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四季創收的跨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為統一指導協調全縣瓜菜生產、銷售和品牌宣傳,定襄縣專門成立了蔬菜辦,并力促“襄瓜”品牌培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與一畝田互聯網公司達成協議。屆時,定襄的種植戶借助成熟的農產品信息支持平臺,只需通過手機APP,足不出戶便能實現網上銷售。
此外,助農貸、助保貸、貼息優惠政策以及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政策,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的積極性。
“工轉農”風生水起鍛造企業轉型發展
近年來,由于定襄鍛造業遭遇“寒冬”,許多“錘老板們”把目光聚焦到了農業上,紛紛開啟了“工轉農”模式,形成一股發展設施農業的新浪潮。
大馬果蔬示范園區是鍛造企業換血轉型向設施農業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和典型代表。該園區由民營企業銀河鍍鋅法蘭有限公司斥資1000萬元建設,以種植油菜、茄子、黃瓜、甜瓜等瓜菜為主,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建立了農技培訓中心、種苗試驗室、技術化驗室、農產品堆放周轉場地等,并通過與超市聯營,開展親子聯誼活動、戶外團隊假日采摘、農作物領養等多種方式,收到良好的效益。
去年,初次試水“工轉農”的銀河鍍鋅公司在嘗到甜頭后,又成立了定襄縣祥豐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發展設施農業上大做文章,在定襄、忻府、岢嵐3縣區5個鄉鎮14個不同地塊,進行了冷涼蔬菜種植試驗,目前,該合作社所產蔬菜遠銷北京、鄭州、武漢、西安等城市,擁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農業大戶挑大梁設施農業發展惠及面廣
受祿鄉是定襄縣的農業大鄉,設施農業發展起步早、發展快、帶動性強,是全縣設施農業發展的排頭兵。
在受祿鄉,從退伍軍人回鄉創辦的北莊老兵高效生態園區到四個村書記帶頭創建的受祿千畝設施園區,從青年帶頭人樊艷偉創建的富達設施農業園區到“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樊利鋒掌舵的受祿雨田農業合作社,以及貧困戶參與投資的大南莊百畝綜合高效園區,設施農業在這里風生水起,短短幾年間,受祿鄉發展設施農業的勁頭與“甜頭”已輻射到了周邊鄉鎮。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自發動腦子、想法子,在設施農業增收增效上形成了“學比看”的濃烈氛圍。季莊鄉邱村在80畝蔬菜大棚的基礎上再建60畝以色列葡萄大棚,宏道鎮馬城祥豐源農民專業聯合社、北社東村榮盛欣園區、趙村康美達、譚村綠島、原種場富達蔬菜設施園區……自西向東,由北及南,在定襄的版圖上,鑲嵌著這些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實現增收致富的明珠。
以合作社經營、農戶分散經營、青年帶頭人引領、返鄉創業、工業轉型、招商引資、飛地經濟聯合創建、村支兩委組織等為實施主體的設施農業正在定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