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剛剛結束的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農科院共有6項科研成果榜上有名。而上一年,中國農科院同樣有6項成果獲獎,并實現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類別上的“全面開花”。正如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所言:“國家科技獎的獲得,是對我們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肯定,離不開科技創新工程,離不開農業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活力。”
作為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一號工程”,2013年啟動實施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于今年正式結束試點探索期,進入全面實施階段。3年過去了,這場農業科研領域的改革究竟實行的怎么樣?它到底為中國農科院帶來怎樣的變化?記者走進中國農科院一探究竟。
變化一
體制機制理順,專家更加安心科研
“別看我們是農業科技國家隊,看似門類齊全,但仔細梳理下來不難發現問題,我們的一些研究所方向不明確,與國家重大需求有所偏離,這也導致一段時間重大科研成果難以產出。”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向記者感慨,“要真正提升農業科研水平,必須在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
2013年,中國農科院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在用人機制、考核評價、收入分配、經費支持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陸續出臺一系列的政策,逐漸建立了崗位與能力掛鉤、績效與任務掛鉤、考核與分配掛鉤的全新機制,同時使創新資源向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率高的創新團隊和研究所傾斜。
改革帶來的最直觀的變化,就是讓人才面貌煥然一新。中國農科院加工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全部下崗,然后重新競聘。“改革肯定會波及一些人的利益,我們就是要讓有能力的人上來,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流動機制,同時廣招人才,讓人才發揮作用。”據加工所所長戴小楓介紹,改革后的加工所,引進海內外人才100多人,占職工人數的70%,其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超過90%,一舉扭轉了加工所之前在年齡、專業、學歷和崗位的“四個倒掛”的局面。
績效分類考核制度,同樣受到科研人員的歡迎。朱興全是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這兩年由于科研成果頻出、轉化迅速,他的創新團隊收入變多了:“過去的科研考核,主要是以論文論英雄,方式比較簡單,不夠合理。現在,實行分類績效考核,不同的科研人員就有不同的考核指標,有專利有發明有成果轉化的,都能計分,這樣的科研評價,才真正公平合理。”
體制機制的再造,為科技創新工程的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營造出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吸引了優秀人才的加入。“80后”研究員王克劍是中國水稻研究所創新團隊中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也是創新工程引進的一名青年英才。“我覺得農科院給我們年輕人很多機會,搭建了很好的科研平臺,這樣的科研環境,對于科研創造很重要,這才促使我愿意從中科院來到這邊。”王克劍對記者說。
變化二
科研方向明確,與產業結合更加緊密
“‘大科研,小作坊’,這是中國科技界面臨的普遍問題,我們農業科技領域也不例外。”創新工程辦公室主任方放說,“但這導致研究方向上重復立項、學科群間分布不均衡,致使很多科學家不得不以項目需求為導向,脫離了學科發展和實際應用的需求。”
科技創新工程聚焦國際科學前沿和產業重大需求,對全院學科布局進行調整優化,初步建立起了三級學科體系,將全院原有的1026個課題組,調整優化為315個科研創新團隊,并給予長期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由此徹底打破了原來小課題組的科研組織方式,也讓科研與產業結合更加緊密。
為了適應國家健康養殖、食品安全和動物疫病防控的需要,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新設立了天然免疫、自然疫源病和支原體病創新團隊;加工所組建了糧油加工、肉品加工、加工有害生物防控等8個創新團隊,很多團隊直接跟企業對接,直接為產業服務;水稻所則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需要,設立水稻染色體工程及基因組編輯、稻米質量安全評估等團隊,為水稻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采訪中,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這樣向記者感慨:“新型學科體系的構建,尤其是根據研究方向組建科研團隊創新團隊的建立,扭轉了原來課題組規模小、方向散、產出質量低、學科領軍人才成長慢的局面,并且讓創新團隊之間也形成了創新合力。”
“通過創新工程,我們調整了科研的方向,充分體現出了農業科研國家隊的地位。”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對記者說,現在,每個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定位,這也讓農業科研能真正急生產之所急、需生產之所需。
3年來,中國農科院不僅打通科研的“孤島”,改變了研究所各自為政的局面,先后啟動水稻、玉米、小麥等9種作物和畜禽的綠色增產增效模式研究。同時,還與其他科研院所開展大聯合大協作,先后啟動實施南方稻米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東北黑土地保護、華北地區地下水保護等協同創新行動,集中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變化三
創新能力提升,成果更加“頂天立地”
體制機制的突破,學科方向的凝練,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讓農業科研更加符合規律,同時調動了中國農科院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也讓科研成果呈現持續增加的良好態勢。
“原來我們在國際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往往都是第二或第三作者,而現在,創新工程實施,這一情況實現了轉變,我們開始以第一作者在影響因子5以上的高水平期刊上發表文章了。”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除了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外,如今水稻所每年年均都有25個專利授權,而在創新工程實施之前,這一數據僅為15個。
步志高表達了同樣的感受,據他介紹,哈爾濱獸醫所3年間與企業簽訂了各種技術轉讓合同55份,形成的生物制品產值超過40億人民幣,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如果沒有創新工程的激勵,我們也達不到這樣的效益。”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武帶領的科研團隊今年榮獲國家科技獎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他說:“創新工程給了研究團隊財力、人力的保障,正是有這樣好的機制體制,才能加快好的研究成果的出現。”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共獲得國家科技獎成果31項,發表學術論文24000余篇,其中SCI論文超過7900篇。在《自然》、《科學》系列刊物上發表論文30篇,授權專利3700項,審定農作物品種470余個,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服務面積更是不計其數。各項數據遠遠超過“十一五”。
“體制機制創新,推動了科研成果的不斷涌現,不僅有‘頂天’的研究,突破農業科研的前沿領域,加快原始創新的能力,出現一大批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也有‘立地’的成果,對接產業、服務產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這些,都是改革帶來的成果。”李家洋感嘆道,“創新工程是一項長期工程,而科研體制機制的改革也才剛剛起步,隨著科技創新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未來,創新工程定將為中國農業科研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