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供給側結構改革

   日期:2016-01-2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18    評論:0    
核心提示: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鍵場合多次強調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這標志著我國改革思路的重大創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鍵場合多次強調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這標志著我國改革思路的重大創新,從過去強調需求側改革轉變為突出供需兩端改革。未來一段時期,供給側改革將成為我國改革的主攻方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供給側改革,深化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提升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實現發展目標。
 
  以“創新發展”激發改革新動力,著力培育新供給新興產業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應著眼于解決經濟增長的動力問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應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創造新供給。以創新升級的新供給激發多層次的新需求,在更高層面實現供需均衡。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對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供給具有重要作用,將物聯網、大數據、3D打印等新興技術創新性融入產業,通過創新引導制造業的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推動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和組織方式,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有助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提升傳統比較優勢產業供給效率,擴大有效供給;通過創新推動量子通信、深海與升空探測、“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新供給新興產業的成長。為此,要以創新發展為引領,全面、深化改革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增加創新性供給的制度體系,特別要深化改革生產要素價格、市場準入制度、商事登記制度、行政審批制度、財稅制度和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有效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治理體系,充分激發改革新動力,降低創新、創造和創業的成本,充分發揮企業家創新潛能,創造新產業,增強新動能,培育新供給,完善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
 
  以“協調發展”開拓改革新領域,有效構建多維供給制度體系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日漸凸顯。這些問題是相關領域的制度改革與制度供給滯后,導致多重矛盾疊加形成的深層次結構問題。必須以“協調發展”為引領,拓展改革的領域與維度,全面、系統、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生態文明和黨建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要通過改革促使形成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等供給結構合理化的經濟體制;要通過改革形成“新思想、新智慧、新創作”競相迸發的文化體制;要通過改革形成人與自然共生均衡的可持續發展體制;建設以“三公(公平、公正、公心)三共(共生、共享、共贏)”為價值取向的社會治理機制;以負責任大國姿態攜手各國共創世界和平發展型國防安全機制等。通過推進全面改革,增加各個領域、多個維度的制度有效供給,優化供給側的體制機制,形成改革制度框架科學、制度基礎扎實、制度激勵有效、制度特色鮮明、制度優勢突出的多維制度體系,深層次地釋放制度紅利,整體提升制度供給質量,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實力和制度競爭力。
 
  以“綠色發展”開辟改革新境界,實現資源供給的可持續
 
  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地球“癌癥”,對中國未來發展構成威脅。環境破壞、資源枯竭與生態失衡,與重視需求側而忽略供給側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式與發展機制有關。長期以來,在發展理念上,強調以需求為導向,突出發展目的是滿足人類需求的無限性,忽略了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生態與資源供給的有限性,結果導致為了無限需求而過度使用有限供給的環境、生態與資源;在發展方式上,選擇需求側的高投資主導型發展方式,造成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使得以拼資源要素為主要特征的需求側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在注重需求側創新升級的同時,開辟供給側改革的新境界。首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轉變“唯需求”與“唯GDP”觀點,強調發展導向是滿足人類需求無限性與環境、生態及資源供給可持續性的互利共生結合。其次,轉變投資需求主導型發展方式,創新低碳循環產業體系,讓新能源、新環保、新服務等綠色產業的創新發展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驅動力。最后,建立供給側生態、環境、資源管理機制,讓生產者支付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失衡、資源過度使用的負外部性成本,推動綠色生產。
 
  以“開放發展”拓展改革新格局,提升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供給能力
 
  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改革實踐的成功經驗,是漸進式改革路徑的實踐形式。當前,我國加入WTO的開放紅利正在消退,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繼續單純通過需求側管理,依靠出口刺激經濟的發展路徑將不暢通。因此,必須以開放發展為引領,構建改革新戰略格局,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拓展戰略發展空間,提升供給能力,形成競爭優勢。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要優化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促進產業邁向高端水平,全面提升中國產品、技術、標準、服務的供給能級;要遵循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健全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互利制度供給體系,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按照“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逐步構筑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提高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供給能力;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營造良好的世界經濟發展生態。通過以外推內,以大開放促深改革,將開放區域、開放領域率先探索的可復制與可推廣制度體系,擴展到其他區域和領域,以此推進改革的全面深入前行。
 
  以“共享發展”強化改革新導向,著力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社會公平、人民共享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和本質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堅持社會公平、人民共享的價值導向,使全體人民在公平發展和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飛躍發展。但長期高速增長累積的問題同樣不容忽略,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日益上升,收入差距擴大、區域發展失衡等社會矛盾日漸突出。增長的社會成本和突出的社會矛盾,要求改革必須以共享發展為引領,強化改革的公平、共享價值導向,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制度供給公平,確保競爭機會均等、競爭過程公平及收入分配公正,實現制度性包容與共享;另一方面要以更多的社會公平和百姓共享為引領,以普遍性福利供給作為改革方向,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在守住民生底線、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構筑基本保障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有序、全面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將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福利的供給面擴展到所有國民,讓全體人民更公平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包容發展,建設和諧社會。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