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廣西農業廳的最新數字表明,目前廣西蔬菜種植面積達101.6萬公頃,首次突破100萬公頃,成為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宗農作物。
廣西光溫水土資源豐富,被譽為“天然大溫室”。全自治區蔬菜品種眾多,一年四季均可種植和收獲,且冬季一般不需特別的防寒保溫措施,生產成本相當低,具有十分明顯的自然條件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
基于這一優勢,廣西蔬菜產業自九十年代后期以來發展迅猛,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61萬公頃,猛增至1999年的81.6萬公頃。在去年底遭受嚴重凍災損失的情況下,廣西農民人均蔬菜產值仍達到225元,人均純收入151元,占當年人均純收入的7.4%.
經過多年努力,廣西成為我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百色、玉林、賀州等地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蔬菜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蔬菜產品加工業也已初具規模,目前僅在19個“冬菜開發示范縣”,就已建有161家加工廠和3萬余個加工作坊,年加工能力近140萬噸。
今年,廣西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幅度調減傳統的糧食、甘蔗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糧食、甘蔗種植面積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2.1%和8.3%.各級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利用調下的耕地發展名特優蔬菜生產。幾年來增產增收的現實,激發了廣西農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今年全自治區蔬菜種植面積比上年又增加了20萬公頃。目前,蔬菜種植規模已占廣西全年農作物總面積的15.8%,僅次于稻谷,在農作物中排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