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糧改當以少干預多愛護為改革取向

   日期:2016-01-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586    評論:0    
  改革糧價形成機制,重構農業補貼制度和收儲制度,完善糧食流通體制等,將是接下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突破口。
 
  最近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表示,當前中國的糧食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下一步將進行糧食定價機制、補貼方式和收儲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實行市場定價,價格和補貼分離。
 
  推進糧食定價機制、補貼方式和收儲制度等改革,是沿襲2012年末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積極創新農業生產體制,鼓勵聯產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的思路,在農業和農村地區推進的新供給側改革。
 
  歷時三年有余的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始終破而未立,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糧食定價機制、補貼制度、收儲制度和糧食流通體制等未能有效突破,導致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出現有方向但缺空間。如糧價與補貼依然混攪在一起,導致激勵糧農的各種綠箱補貼等,過度淤積于糧食流通環節,糧價信號無法通過市場進行合理有效配置。
 
  同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滯后,中儲糧等收儲系統依然為糧農與市場的隔離墻。這就使得過去那種糧農與市場的直接接觸并未獲得有效突破,糧農自發生產組織的建立面臨種種障礙,農業社會化分工也無法有效培育,糧食生產組織直接參與市場博弈的議價能力依然得不到有效發揮。
 
  此外,近年來國際能源價格下跌,海運價格走弱等,使國際糧價在這一時期呈持續下跌態勢。而國內糧價在收儲體系和最低收購價的扭曲下則居高不下,使國內外糧價之差過高,既加重政府財政壓力,又使國內糧農在國內農業生態鏈和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不利地位。
 
  當前若能有效推進糧價、補貼制度、收儲制度和糧食流通體制等改革,至少將有助于打破糧農在國內農業生態鏈中的不利地位,為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間。當然,要為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等供給側變革騰挪更大空間,糧改當以少干預多愛護為改革取向。
 
  之于少干預,首先是逐漸實行糧食定價市場化,讓糧食的市場價格信號,直接決定糧農的種植結構、生產方式和種植面積,而非通過最低收購價,讓國內相對零散的糧食生產組織,同國際大型農場展開不對稱競爭。其次,為農地流轉、轉租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以降低農地的流轉成本,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及各種糧食生產經營合作組織建立,推動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分工細化。
 
  再次,改革收儲制度,降低糧農直接入市的流通和交易成本。以此提高糧農對市場的敏感性適應能力,避免谷賤傷農、產銷不對路和增產不增收等問題,以及避免收儲體系扭曲糧食的市場價格。
 
  之于多愛護,一方面要真正推進糧價與補貼分離,對符合國家政策和國際規范的綠箱補貼,直接補貼給糧農,而非主要補貼到中儲糧和糧食流通環節,使對糧農的各種補貼不會影響甚至扭曲糧價,干擾市場機制的正常發揮和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耕地用益物權屬性,使耕地、農村宅基地等具有財產抵押權,積極創造條件盤活農村存量資產,構建新的農業金融服務體系。
 
  需要補充的是,引導和推進數字信息技術與農業經濟的結合,鼓勵電子農商的發展,為糧食生產的應許定制和個性化耕作創造條件,盡可能降低農業生產的蛛網效應。
 
  總之,改革糧價形成機制,重構農業補貼制度和收儲制度,完善糧食流通體制等,將是接下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突破口。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