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王輝已培育出11個品種,使得小麥增收40多億公斤,為我國農民解決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3年王輝出生于陜西楊凌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期正好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吃不飽”是當時正處青春期的他最真切的感受。1987年,王輝被抽調到育種教研組搞教學,兼職科研工作。自此,他開始獨自進行小麥育種工作。
“學農業科技,不再讓父老餓肚皮”這個單純美好的愿望影響并支撐了王輝的一生。開始育種時,王輝沒經費、沒設備、沒人手,整個一“光桿司令”。好在有兩畝學生試驗田,他常常從自己的工資里摳點錢出來買些試驗用品,設備通常從家里順手牽羊,或從親戚那兒借點經費維持。
育種是一件苦差事,從9月初的整地、施肥、劃行、分區及布置試驗,10月份的播種,冬春季的田間觀察記載、抗病鑒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雜交、選擇材料,到盛夏的分類收獲、晾曬,7月份的室內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8月份的試驗安排,再回到9月份的整地,這是王輝一年的工作流程。
1991年,他的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誕生,推廣500多萬畝。隨后,他陸續培育出11個品種,使得小麥增產40多億公斤,新增產值90億元左右。搞了一輩子小麥育種,出了這么多成果,已73歲的王輝“退而不休”,依舊堅持在科研一線,一如往昔地奔走于田間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