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形式主義,而要加強調查研究,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實事
日前, 筆者在參加“三下鄉”活動時,聽當地村民講了這樣一件事:某單位兩年前在該村搞了一場送文化活動,建起了農家書屋并贈送了一批圖書,但大多數是文學藝術類和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書。因為看不懂,村民不愿借閱,一些書至今還未開封。由此,村民們認為“三下鄉”活動可有可無、作用不大。
另一單位在鄰村干了同一件事,但購置的圖書都是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用得著的科普類書籍,如食品藥品安全、農業種養技術等,很受村民歡迎,農家書屋里每晚都坐滿了人。考慮到村子里的主導產業是臍橙種植,該單位還邀請了一批技術專家來面對面地指導果農做好整枝、施肥、防病蟲害等工作。這樣的“三下鄉”活動,當地村民期盼年年都有。
兩個村的鮮明反差,說明“三下鄉”活動要重實效。避免形式主義,堅持求真務實,講究科學性和針對性,“三下鄉”活動才能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要注重基層需要。開展“三下鄉”活動切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形式主義,而要加強調查研究,針對基層群眾的現實需求,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實事。比如,“衛生下鄉”關乎健康和環保,不能下鄉發幾張傳單就算了。以環保和規范處理生產生活垃圾為例,要通過人財物的投入幫助鄉村建立環境保護機制、完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引導農民規范處理生產生活垃圾并因地制宜地探索變廢為寶的途徑,使農民在環保中得實惠。這樣才能使農民牢固樹立“我要環保”的自覺意識,養成環保的好習慣。
要注重學習提高。應把“三下鄉”活動當作深入基層搞調研的好機會,在接觸群眾中了解“三農”實際、豐富群眾工作經驗、強化責任擔當意識,進而提升自己為農民服務的本領。對一些基層的好經驗、好做法,參加“三下鄉”活動的同志要及時總結并反映到上級決策部門,使基層創新與頂層設計相結合,為農村發展提供智慧支持。
要注重活動常效。“三下鄉”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幫助基層農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要付諸持之以恒的努力。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實現“常下鄉、常駐鄉”。要采取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選準項目,集中力量,堅持做好“送、幫、扶”工作,下大力氣解決基層農村在文化、科技、衛生方面存在的短板問題,讓農民持續受益。
要注重聯系群眾。“三下鄉”活動是傳遞黨和政府好聲音的過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實際行動。活動參與人員要主動當好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宣傳好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收集好、反映好社情民意,幫助農民解決事關切身利益的困難和問題。農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三下鄉”活動就會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