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4日,筆者走進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回虎村的竹蓀種植基地,只見茂密的楠竹林里的林間空地上,隨處可見一片片白色的農膜蓋著一廂廂新種下的竹蓀。
“2015年9月下旬才播種的菌種已發出了98%的菌絲了,好得很。”業主先立貴隨手揭開薄膜檢查后說,“我們采取的是在竹林中掏窩定植的方式進行栽培的。”2015年6月,他就在納溪區林業局技術員的指導下,在村里流轉了150畝楠竹林規模種植竹蓀,并于9月下旬在窩里面墊上礱糠,再按比例撒上竹蓀菌種,然后蓋上土、鋪上塑料薄膜就成了。
白節鎮是納溪區萬畝楠竹基地的核心區,為林下套種竹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種植竹蓀前,竹子和竹筍就是這里的村民主要收入。楠竹林下套種竹蓀后,楠竹就不再是竹農的主要經濟來源了,竹蓀將又成為繼冬筍后村民增收的又一“寶貝”。
“林下種竹蓀,不僅節約了土地,也節約了成本,促進農民增收。”納溪區林業局專家陳永福告訴筆者,今年,納溪區開始在楠竹林下規模套種竹蓀,將有效解決了食用菌生產的 “菌田矛盾”。他說,當前人工栽培竹蓀普遍以大田棚栽為主,需要搭建蔭棚,且竹蓀不能連作,一般種植過的田塊要輪種其他作物3年以上才能作為竹蓀栽培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資源的浪費。而在竹林下套種竹蓀,不僅節約了耕地資源和搭建蔭棚的勞動量,而且增效明顯。同時,栽培后的廢菌糠回歸林地,能夠增加林地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實現林菌互利、資源循環利用。
2015年,先立貴流轉了150畝楠竹林下地套種竹蓀。他說,根據外地已成功探索出的楠竹林下套種竹蓀的技術來看,種1畝林地可收鮮竹蓀350公斤,干竹蓀70公斤,按照干竹蓀每公斤400元計算,每畝可收入2.8萬元,竹農可獲純利潤1.5萬元左右。
“雖然竹蓀的經濟價值高,但是種竹蓀的成本也很高,1畝地將近1萬元的成本,可能會讓部分竹農望而卻步。”先立貴說,基于這種情況,他將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竹蓀種植。“因為竹蓀種植有個習慣,就是第一年種了,第二年就不能再種了,所以,下一步在帶動村民種植時,我將結合林下雞養殖和中藥材種植一起發展,發揮竹林的最大經濟效益,讓更多林農早日走上‘靠竹吃竹’的增收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