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是口糧消費量最多、貿易量最大、單產增速最高的作物。為實現穩糧增收,提質增效,2016年我們將繼續圍繞小麥高產、節本增效和控水減藥減肥開展研究。”談到自己的新年愿望,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郭天財心心念念的還是小麥。
作為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小麥生產具有“夏糧豐則全年豐”的重要作用。而黃淮海地區是我國小麥優勢產區,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60%和70%以上,商品小麥調出量占全國總調出量80%以上,發展該區小麥生產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去年降溫比較早,11月23日小麥主產區就出現大范圍降溫降雪,導致小麥提前進入越冬期,以河南為例,比往年提早一個月開始越冬。另外冬小麥播種較晚,積溫不夠,弱苗比例相對較高。郭天財說:“我們2016年開春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指導農民早管促早發,爭取夏糧有個好收成。”
2015年,不少種糧大戶雖然產量提高了,但是因為糧價下降等原因導致效益不好。郭天財說:“目前種植小麥比較效益相對較低,為了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2016年我們將重點圍繞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節本增效進行研究。”
節本增效離不開單產的提高。“應研發適宜機械化作業的簡化集成技術,提高農民種麥效益。”郭天財說,要在作物茬口配置、熟期安排、種植模式及田間管理等方面更適應規模化、機械化作業要求。
目前,黃淮北部和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小麥生產發展最大限制因素之一。郭天財介紹,近10多年來,黃淮地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62.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1%,但仍有8000多萬畝旱地麥“靠天吃飯”。因此,集成品種、農藝、設施節水技術模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該區小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此外,黃淮海地區冬小麥生育期長,跨越秋冬春夏四個季節,防災減災也十分重要。郭天財說,該區域種植小麥要打造高標準永久性糧田,不斷提高土壤肥力,擴大可灌溉高產穩產田面積,增強抗災減災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栽培上按照“災前預防、災中防控、災后補救”要求,強化自然災害、病蟲草害的監測預警,創新應變栽培與災后補救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