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道:“綠肥是個寶,種田養畜少不了。”綠肥作為傳統農業的精華,對全區農業生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廣西綠肥生產兩度紅極全國,1991年曾達到1000多萬畝。進入90年代中期,由于農民大量使用化肥,廣西綠肥生產跌至2011年的不足200萬畝。
近年來,自治區農業廳把綠肥止跌復蘇列入3個千萬畝增糧增收行動計劃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來抓,成效喜人。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別種植綠肥294.3萬畝、343.5萬畝、350.5萬畝,增幅排全國前列。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桂北、桂東北、桂西北和桂中部分縣市以紅花草、茹菜、油菜為主,桂西、桂西南和桂東南以苕子、紅花草為主的綠肥生產格局。
利用冬閑田地種植綠肥,已成為廣西填閑養地、實現藏糧于土、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增加糧油的最經濟最低碳的方式。多年監測表明,種植一畝綠肥可減少氮素化肥6-10公斤,增產稻谷25-35公斤,每畝油菜可產籽100公斤左右。去年廣西350.5萬畝綠肥增產糧食1億多公斤,其中95.2萬畝油菜產油1500多萬公斤。冬種綠肥,花開田野,不但為廣大市民休閑旅行提供了好去處,還為農民“賣景掙錢”提供了新途徑。
可喜的是,截至12月20日,廣西已落實生產資金1.9億多元,完成綠肥播種面積521.27萬畝,落實示范樣板497個,超額完成今年500萬畝的目標任務。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廣西在重點發展規模化種植專用綠肥的同時,大力發展菜、油、肥、美兼用的油菜、蕎麥等生產,圍繞糧食主產區、休閑農業景區景點、“農家樂”休閑旅游點,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油菜或油菜與紅花草、苕子綠肥混播種植示范樣板,突出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自治區綠肥生產發展領導小組相關人員表示,廣西有著種植綠肥的優良傳統,有大量冬閑田地可供利用,廣西將逐年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相關機制,強化宣傳培訓和示范推廣,不斷恢復綠肥生產這一傳統農業精華,增加使用優質有機肥,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實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計劃,為子孫后代留住良田沃土,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