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室外寒風凜冽,詹家鎮王正偉家庭農場的蔬菜大棚內卻是溫暖如春,“圓葫一號”根部覆蓋著礱糠,葉子嫩綠粗壯,快成熟采收。來自全市各縣(市、區)最會種菜的種植大戶、技術骨干等30多人,四處查看,不停點頭。
“這個‘圓葫一號’再過20多天就可以上市了,等其他蔬菜基地上市的時候,我這個圓葫基本上就要結束了。”王正偉介紹,這幾年通過摸索總結經驗,采用三棚四膜的模式來種植“圓葫一號”,每加一個棚可提溫2至3度,40多畝“圓葫一號”,畝產可達3500公斤。
“一般情況,圓葫一號是12月中下旬播種,但是王正偉提前一個月就播種,避開了大量上市的時間,市場緊俏,而且價格由他說了算。”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章心惠不停感嘆,“我原來還在想西葫蘆這么早種植安不安全,現在看起來,王正偉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王正偉是安徽人,15歲外出學做泥水工,2010年來到龍游創業種菜,家庭農場總占地面積280多畝,雖然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卻十分善于鉆研摸索實用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
用鐵絲連接肩架,每隔3米用一根鐵絲加固,每個單體棚用25根鐵絲,利用三角受力,即使積雪重壓也不會使肩架外傾而塌棚。2012年一場大雪,壓跨了王正偉30多個大棚,損失20多萬元。他在家整整哭了2天,最后摸索出了防雪新招。解開肩架上的繩子,兩根一頭固定著的毛竹桿落了下來,一張網也像窗簾一樣掛下來。“西紅柿藤蔓會自己沿著網爬上去,隨著重量增加,毛竹桿最后會插入地下,起固定支撐作用。”王正偉說,為了充分調動工人積極性,他還自創了一套薪酬二次分配制度,40多名工人分3個組,按產量計算分紅,分紅多,獎勵多。
“土專家有土技術,這么簡陋的大棚能種出這么好的蔬菜,王正偉目前是衢州市種菜最實在、技術最到位的一個農戶,細節做得很好。”章心惠表示,希望把這些實用技術在全市種菜大戶當中推廣。
記者了解到,王正偉家庭農場今年被列為衢州市蔬菜標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