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公安局龍華分局17日對外通報,警方已對“水果營行”及其關聯公司涉嫌犯罪問題進行立案偵查,該公司執行董事(CEO)伍某(此人對外公開用名為“易德”)已被刑事拘留。
從今年12月初南寧市門店遭哄搶而關停之后,水果營行陸續出現廣州、深圳、東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門店關門歇業現象,直到12月16日,水果營行CEO易德被警方帶走,水果營行才完全停止運作。
據了解,“水果營行”從出現問題到徹底崩壞這段時間,群眾都是罵聲一片,其中“純粹是圈錢”“傻子才去充錢”的聲音不絕于耳,媒體方面也大多持否定態度,如“早有預謀的騙局?”;“巨大風險從一開始也就注定了,對于消費者和投資人來說,這是又一次深刻的教訓。” 但是投資者和消費者并不是傻子,為何水果營行能夠得到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投資的投資,充卡的充卡呢?
水果營行“面子”工程做得很大,滿足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每個店面投資額都在100萬左右,總公司的裝修也十分華麗奢侈,總部大廳設置的富麗堂皇,還專門辟有黃金大道和一間古董收藏室。另外,公司領導還經常參加社會活動,2014年“水果營行”還獲得第四屆中國投資者大會頒發的“2014年度最具投資價值企業”,為公司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問詢。
小型業態的崛起是趨勢。隨著大型商超的光環逐漸淡去,小業態連鎖店模式備受推崇,各行業的連鎖店以小巧精致的門店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并以驚人的速度輻射全國市場。相關領域的成功案例很多,投資者也看中了這個趨勢,都往這個領域砸錢。
水果“嫁接”文化概念,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在水果營行門店,服務人員人手一本水果健康選購指南,根據顧客家庭成員結構、膳食營養實際需求,提供水果知識宣傳和購買建議。另外,水果營行的每款果品都標明了營養成分、產地、適宜人群和搭配水果類型介紹,依據菜單式銷售,為顧客提供全方位服務。水果營行還在社區店布局,以街道、社區為單位,運用專業的營養師、果雕師隊伍,開展以水果健康文化、營養搭配指導、水果藝術創意果切果雕等為內容的宣導活動。每逢周末,水果營行門店還會組織員工走進社區,開展水果健康知識宣傳,組織居民開展水果知識親子互動問答和水果游戲。
既然水果營行有這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那么為何就瞬間崩毀了呢?這都是因為整個公司一開始就暗地里給自己埋下了三顆“定時炸彈”。
第一顆:擴張過于迅速
公司的發展講究“厚積薄發”,沒有雄厚的現金流作支撐,沒有消費者對其品牌長期建立的信任,沒有一批和公司建立深厚感情的忠誠員工,一旦公司出現問題,就很可能會面臨內憂外患,公關危機且不說,大量底層員工也可能會在社會媒體上傳播不利于公司發展的信息。
在12月初公司出現不良新聞的時候,就有很多員工及其親朋好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公司欠發工資、老板已跑路等相關消息。
第二顆:會員充值卡制度不合理
“存2000元送4000元”這樣的誘餌,誘使大量消費者存入大額預付款,多的達上萬元。雖然公司能瞬間回復大量本金,并利用這些錢作其他投資獲利,但是這樣類似銀行的高利率“儲蓄制度”一旦遭到儲蓄者們哄然集中取款,就很可能面臨資金短時間無法周轉的風險。雖然公司本身管理者經營不良為前,但是早前水果店遭哄搶造成的不良新聞與各種猜測,毫無疑問加速了公司的瓦解崩潰。有評論認為,預付費對經營達幾年以上的誠信商家而言是可行的。可是,沒有政策法律作支撐,許多開業不久的新商家也實行預付費制度,消費者對此顯然應該三思而后行。
第三顆:投資者回報率過高
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一名投資者鐘小姐說到“我對會計也比較了解,水果營行宣傳一年36%的收益率,我當時算過,根本就沒有那么高,一年的收益率大概就16.5%左右。”
就此次水果營行全面停業的“爛攤子”誰來收的問題,尚且沒有人回答,“目前我們只能自救了,現在正在想方案。” 水果營行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總經理彭純亮告訴記者。彭純亮說,現在還有許多門店租賃合同沒到期,貨架等物品都還在,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再設法重新開門營業,以便解決員工工資和會員退款問題。就此事中國水果門戶還詢問了“百果園”新媒體部門相關負責人,“百果園是否會考慮收購并接收水果營行的這些店鋪?”對方回答:“我們對行業內的動態一直在保持關注,對此事暫時沒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