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7日晚,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用中文發表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10日,她還出席了頒獎典禮。屠呦呦的獲獎,不僅引起了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的關注,還讓大家再次認識到中國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但是,對于中醫藥來說,青蒿素的發現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中國傳統醫學帶給世界的禮物,會越來越多。
屠呦呦獲得諾獎,使一向被質疑不科學的中醫,終于揚眉吐氣、為國爭光,更讓世界認識到了中醫藥這個偉大的寶庫,也被業界認為是岐黃之術發揚光大的最好時機,無疑為中醫藥事業積極發展、走向世界注入“強心劑”。
但是,目前世界中藥市場,日本、韓國所占份額高達80%-90%,作為中草藥的發源地,我國所占份額只是全球草藥銷量的2%,中醫藥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我國僅僅位于日韓等國的漢方藥提供原材料的地位。日本中藥制劑的生產原料75%從我國進口。
數據統計,目前日本是除中國以外,最大的中藥生產國與消費國。如今日本有漢方藥廠200多家,處方用漢方藥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年銷售額高達15億美元,被日本政府批準適用“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中藥大約有148種。專家表示,日本最大的漢方藥制企業——津材藥業,是我國中成藥國際化的最大競爭對手,津材藥業已先后在我國建立的70多個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藥材種植基地。在基礎研究方面,津材藥業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藥理、毒性、劑型成分的標準化、規范化等方面的研究。而國內中藥企業,在中藥材基地的源頭方面就存在差距,目前同仁堂在國內擁有8個GAP基地,是我國擁有GAP基地最多的中藥企業,但與津材藥業的基地數量還相差甚遠。
從長遠來看,中藥行業有望迎來新增長。
2013年《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作為新醫改配置文件出臺,中醫藥產業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今年國務院又先后印發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和《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上月國家旅游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文《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炙手可熱的旅游業與中醫藥結合起來,對中醫藥產業鏈的完善和“走出去戰略“提供有效路徑。本月中醫藥再迎重大利好,國務院通過了《中醫藥(草案)》,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一旦獲得立法表決通過,中國將誕生第一部為傳統中醫藥振興而制定的國家法律。
國家工信部《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依靠科技支撐,科學發展中藥材種植養殖,努力實現中藥材優質安全、供應充足、價格平穩,促進中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發展目標,只有創新中藥材種植模式,才能不斷提升藥材品質,為整個中醫藥產業奠定基礎。
基于規劃的提出,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中藥材種植的趨勢和發展方向大致如下:
第一,種植規模化。家庭種植的弊端愈發暴露,種植難以機械化、管理難以科學化、初加工難以正確花、儲存難以合理化,且農村人口不斷減少,種植群體區域高齡化以及人工成本不斷攀升,合作社、種植大戶及公司承包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必然是趨勢,規模化可以解決一家一戶種植的技術、管理、儲存和銷售等問題,促進中藥材質量的可追溯建設,提供穩定安全的貨源。
第二,種植標準化。依靠科學技術,強化中藥材生長發育特性、藥效與生長環境的關聯性等基礎研究,選育優良品種,研發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發展中藥材精準作業、生態種植養殖、機械化生產和現代加工技術,建設標準化GAP種植基地,提升中藥材現代化生產水平。
第三,種植市場化。中藥生產流通企業、中藥材生產企業強強聯合,實行基地共建共享戰略,因地制宜,共建夸地區的集中連片中藥材生產基地;同時,中藥才生產企業要開始發展產業一體化生產經營,逐步省委市場供應主體,實現供產銷一體化。
第四,種子區域化。中藥材對生長環境有特定要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各產區要優先支持特色品種,兼顧效應品種。
現下看來,隨著利好政策的出臺和企業為主體的創制能力,將推動國內中藥行業的產業化進程加速發展,優秀的中華醫學文化精髓才能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