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粉壟藏糧于地 深耕藏糧于技

   日期:2015-12-1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31    評論:0    
  2012年12月12日,2015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云南昆明舉行,在獲獎的 “2015年中國產學研創新成果獎一等獎”中,有一項由廣西農科院牽頭實施的“農耕新方法粉壟發明及其應用”成果,而此前該項技術亦被評為 “2015年廣西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2月16日,廣西五豐機械有限公司首批自走式粉壟機面市簽字儀式在廣西容縣舉行。隨著我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實施,粉壟技術將愈來愈發揮出重要作用。
 
  該項技術主要發明人、廣西農科院研究員韋本輝在獲獎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藏糧于地”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十三五”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決策。實施好這一戰略,做好土地這篇大文章,除了嚴控耕地紅線、科學調控土地使用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如何依靠科技創新改造現有耕地,讓田地升級,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更高產。粉壟技術將大有可為。
 
  粉壟技術越來越受關注
 
  粉壟,是一項與傳統耕作方式不同的農耕新技術,其主要創新點包含“旱地作物、水稻粉壟栽培方法和粉壟耕作機械”兩大方面,由此構建了新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通過深墾活土、激活土壤潛能,讓土地、自然資源在作物生長中發揮出最大產能,實現農業生產科學、簡單、高效、和諧發展。粉壟有望成為一項通過粉壟深耕田地既可增產、提質,又能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大眾的難得的新技術。
 
  記者一直關注這項技術的進展。6年前,記者在《科學時報》(原《中國科學報》)首次以《粉壟拓出農業發展新天地》為題,對這項剛誕生的新技術作了報道。幾年來,記者除在廣西還南下海南北上河北、遼寧,西赴寧夏、甘肅等地追蹤考察采訪,見證了粉壟技術對推進我國糧食增產和農業發展的作用。
 
  2009年,廣西武鳴粉壟種植淮山藥試驗,平均畝產3779.1千克,比對照增產30% 。
 
  2010年,廣西粉壟種植甘蔗試驗,畝增原料蔗1.02噸,增產27.35%。
 
  2011年,廣西北流市粉壟種植水稻試驗,畝產比對照增加130千克,增產23%。10月,甘肅定西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作物粉壟栽培”試驗,粉壟馬鈴薯畝產比對照提高35.42%。
 
  2012年,河南潢川縣粉壟栽培小麥試驗,畝產264.4千克,增產26.25%。
 
  2013年,國家雜交水稻中心海南三亞南繁基地,在高肥高水條件下,雜交水稻超高產粉壟栽培示范”,仍增產6.7%。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對2011年在遼寧昌圖和河北吳橋進行粉壟耕作后連續5年(2011~2015年)定位試驗產量結果發現,在遼寧昌圖春玉米一年一熟條件下,每年平均畝增產56.9千克,增產率10.5%;在河北吳橋春玉米—冬小麥—夏玉米兩年三熟條件下,每年平均畝增產110.5千克,增產率11.2%。
 
  這里列舉的僅是部分試驗示范項目驗收數據。在采訪中曾有專家告訴記者,一項新技術能讓作物增產5%已相當不錯了,粉壟技術已在全國20個省市區試驗示范,栽種作物達到20種,增產幅度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30%,這不能不讓人稱奇。
 
  然而,粉壟帶來的不僅是作物增產還有農業生產模式的變革,這其中當數水稻種植最為突出。“水稻,水稻,離水沒稻”,傳統水稻耕作得一犁二耙一平,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很大。采用粉壟技術,不僅耕作可在干土上一次完成,還可穿著鞋子在田里拋秧,水、肥減少了,產量卻增加了。今年7月經專家對廣西北流市采用此技術種植水稻測產,平均每畝比對照增加126.07千克,增產25.51%。
 
  粉壟技術越來越引起我國著名農業專家的關注。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11年7月得知種植粉壟水稻后,立即派專家前來廣西考察,隨后劃出專項資金支持在國家雜交水稻中心探索粉壟栽培,2012年又在海南三亞研究基地的沙壤田實施水稻粉壟試驗;2014年粉壟稻試驗示范在湖南沅江市、隆回縣展開;今年11月,袁隆平在南寧又專程考察了粉壟種植甘蔗。2014年7月記者在湖南采訪他,他給予粉壟技術高度評價,認為“這項新技術可以在全國推廣了”。
 
  戴景瑞、趙其國、謝華安、李佩成等院士也先后對此項新技術給予肯定與支持。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院士認為,此項技術“具有原創性、可應用各種農作物”;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說,粉壟栽培“對耕作改革邁出了關鍵性一步”。
 
  粉壟技術也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地方領導人的重視。2015年11月2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在南寧專程考察粉壟種植的甘蔗和定向生態栽培淮山;廣西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專門對粉壟機的示范推廣作出批示,自治區主席陳武前不久來到廣西農科院調研,在實地考察了粉壟栽培和機械后予以鼓勵;11月23日,在崇左召開的全國甘蔗機械化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觀看自走式粉壟機械演示后給予了肯定。
 
  一項農業新技術好不好最有發言權的當屬農民。
 
  2011年,在廣西北流民安鎮興上村首次進行粉壟栽培水稻試驗時,村民們剛開始對新技術不理解,但嘗到增產甜頭后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21戶村民聯名要求推廣此項技術,而且示范一做就是5年,示范的內容也從水田免耕發展到水田干土拋秧。每一次示范都給他們帶來喜悅,煥發出對新技術的極大熱情。
 
  今年4月,當廣西五豐粉壟機耕隊來到十年九旱的內蒙古赤峰市橋頭鎮太平莊村,聽說粉壟技術助抗旱,村里便拿出155畝地搞粉壟玉米種植示范。9月23日,增產30.4%的測產驗收結果更讓村民們對粉壟刮目相看,表示明年要擴大示范面積。
 
  粉壟讓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
 
  粉壟推出六年,現已在20個省市區對20種作物試驗示范,不管是南方水田還是北方的旱地,無論是種水稻還是小麥都獲增產,而且增產幅度令人稱奇。粉壟為何屢試不爽?
 
  韋本輝說:“粉壟增產效果之所以顯著,因為粉壟具有與一般深耕所不同的特點。”
 
  一是“深”。目前我國旋耕機耕地深度在15~18厘米,而粉壟可達30~50厘米。
 
  二是“碎”。常規耕機犁翻土塊較大,粉壟深旋耕土塊細碎,土壤結構具有海綿性狀。
 
  三是“穩”。粉壟深耕打破犁底層,卻不會破壞土壤原來的耕層,熟土基本穩定。
 
  粉壟這三大特點,帶來耕作效果的三大變化。
 
  一是粉壟打破了長期淺耕、碾壓形成的犁底層,增加了有利于作物生長的耕層松土,發掘利用了底層積淀養分。
 
  二是粉壟優化了耕層結構,有利作物吸收。
 
  三是海綿狀松土,增強了土壤透氣性和蓄水功能,有利作物生長和提高抗性。
 
  粉壟耕作帶來的一系列變化,為作物生長發育營造了一個“土、水、肥、氣、熱等協調”的良好生境,有利于作物抵御干旱和高溫、低溫等不良環境影響,從而提高穩產高產性能。
 
  雖然上述觀點有的尚待進一步深入系統研究,但粉壟具有的這些特點及其帶來的變化,隨著試驗示范的深入,越來越得到證實。
 
  “土層深松有利于作物對土壤養分、水分、氧氣和光能的利用。”中國農科院資源與區劃所的科技人員研究表明,小麥80%~90%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層,其中在0~20厘米土層內的根系占到總根量的60%~70%。
 
  廣西農科院經作所通過對粉壟、常規土壤根系生長試驗和實地檢測,發現粉壟作物根系不僅比常規多20%,而且根系長度也增長15%以上,作物莖粗葉厚。
 
  “粉壟耕地,蓄水能力增強。”甘肅農科院旱地農業研究所試驗顯示,粉壟耕作土層土壤蓄水量比對照高27.38%。
 
  中國農科院資源與區劃所研究員逄煥成稱贊說“粉壟具有持續增產的巨大作用”。粉壟耕作后續效應明顯,粉壟一次可免深耕幾年。試驗示范表明,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粉壟一次后,在三五年內還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粉壟技術適用性廣”,在20個?。▍^市)應用,不僅顯示中低產田地變高產、高產田地更高產,還顯示對旱區、鹽堿地改造有很好的效果。
 
  譜寫藏糧于地新篇章
 
  目前,我國耕地質量總體偏低。據國土資源部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耕地由高到低15個等級,平均等級為9.80,其中57%以上的耕地等別低于全國平均數值。在種子、化肥潛力至頂的情況下,提升耕地質量就成為糧食增產的新希望。
 
  韋本輝說:“粉壟技術成果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條充分利用土地、自然資源的農業生態和諧發展之路。”
 
  粉壟栽培看似簡單卻飽含很深的科學;粉壟機似乎復雜但使用方便;省工省力卻能創造出高效益。
 
  “深松整地關鍵在農機具。”廣西農機鑒定站總工盧一福說,在目前我國的深耕深松機具中,粉壟機的效果是最好的。現在深松勾機耕作深度可達二十厘米以上,增產幅度在10%左右;而粉壟機可達到三十到五十厘米,增產20%左右。
 
  然而,一項創新技術的推廣是艱難的,特別作為一項自選研發的項目遇到的困難更多、更大。廣西五豐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深文講了一段在湖北襄陽推廣粉壟耕作遭拒后又被請回的經歷。
 
  那是今年4月五豐機耕隊來到襄陽,為當地西瓜種植戶粉壟耕作。按事先約定面積剛耕到一半,對方便不讓干了。將好技術送上門卻不被接受,這讓他們感到尷尬和難受。好在過了兩個月,對方找到五豐又把他們請回來。原因是經粉壟耕過的地栽種的西瓜明顯比拖拉機耕的好得多,這讓他們信心大增。
 
  粉壟從第一次用于作物栽培至今七年,在尚未得到政府科技支持的情況下,粉壟研發從提出到現在之所以能在技術、產品上不斷完善、走向成熟并在20個省區市推廣應用,取得如此顯著成績,靠的是什么?
 
  一是責任。農業科研、農機企業服務“三農”的信念。韋本輝說,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上大學前還當過大隊干部,深知農民之艱苦,將所學知識服務“三農”是自己終身的追求。李深文說,作為農機企業就是要造出好的農機,助農業生產發展。有了共同的責任,便有了共同的擔當。2009年,當韋本輝帶著其粉壟機構想找到五豐,李深文意識到新機械可深松土地、增產保糧,值得一試,便有了合作的意向,而且這種合作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始終沒分離。
 
  二是產研的緊密合作。粉壟技術涉及耕作栽培和耕作機械,兩者密切相關。粉壟機耕效果如何要通過粉壟栽培試驗來檢驗,栽培試驗反過來又推進了機械的改進、完善。在一次次試驗示范中對機械不斷改進完善,才有了6年4型、從最初以拖拉機帶鉆頭的“雜交”產品,發展到今天的履帶自走式粉壟專業機械,耕作效率也從最初一小時100多米提高到現在一小時2200米。
 
  三是大聯合,借兵打仗。作為地方的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能將一項全新的農耕技術,短短幾年在全國20個省市區推廣示范,其訣竅就是通過項目聯合作戰,中國農科院、廣西大學、河南農科院、吉林正邦公司、農技站、種植大戶等都成了他們的合作伙伴。
 
  靠著產研的密切合作,韋本輝團隊至今共申請發明專利13項,已授權3項;標淮1件;出版專著3部,論文32篇。
 
  談到粉壟技術創新,韋本輝說:“責任愛好是發明之本,恒心毅力是成功之路,勇于擔當是創新之力。”
 
  2008年,韋本輝團隊在對廣西區內外旱地作物生長期三種不同類型土壤與作物產量關系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土壤疏松類型比板結和表皮結膜類型增產15%以上,意識到營造土壤疏松環境是提高作物單產的有效途徑。于是,韋本輝借助小時看到木匠藝人用皮筋來回拉動鉆頭鉆木打孔,木屑隨螺旋鉆頭上浮和機械銑刀旋轉而前行的原理,提出了粉壟機鉆頭旋削粉碎土壤而達到深旋耕的構想。正是這種創新理念,讓看似普通的技術帶來了農業耕作、栽培的一系列變革。
 
  “耕地有限,技術進步無限。”藏糧于地,就要做足“耕地”文章。韋本輝告訴記者,粉壟作為一項新耕作技術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例如粉壟作物增產機理、作物生長營養平衡、不同作物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粉壟機功效的提升、配套機具的完善,如何加快粉壟技術的推廣應用等等。
 
  韋本輝說,粉壟技術有助我國藏糧食于地戰略實施,如在全國推廣10億畝,可新增1.5億~2億畝耕地產能,相當于節省化肥500萬噸,增貯天然降水300億立方,相當于增建大型水庫300座,增產的糧食可養活3億人。
 
  他期望能在政府引導和支持下,加快粉壟技術在全國的推廣應用,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