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監會召開會議落實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精神,把農業保險確定為保險業打好扶貧攻堅戰的主攻方向之一。由于農業生產面臨的災害風險系數高,導致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戶來說,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會將其再次推向貧困的邊緣。在扶貧工作中,利用和發揮好農業保險的作用,為貧困戶生產經營兜底,可為精準扶貧搭建起一道人工屏障。
自2007年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保費實施補貼以后,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迅速,取得的成效顯著。保監會近日公布的《2015中國保險市場年報》顯示,2014年農險提供風險保障1.66萬億元,承保主要農作物11億畝,覆蓋率接近50%,主要口糧作物承保覆蓋率超過65%。日前,保監會宣布對中央財政補貼保費、涉及15類農作物和6類養殖品種的738個農業保險產品全面升級,此舉意味著未來農業保險可發揮的潛力更大。
然而,我國農業保險主體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商業保險機構大多不愿意進駐農險領域,致使農險產品單一、保費較高、覆蓋范圍有限,很多貧困地區甚至根本無法享受到農險服務。同時,政策性農險在落地過程中,存在騙保、補貼過度、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未充分發揮出農業保險應有的保障作用,農戶在面對自然災害或是意外發生時,只能獨自承擔損失。
面對貧困人口這樣的弱勢群體,要提高貧困地區農業保險的保障力度,需要頂層從上而下的推動,調動和融合各方資源和力量。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繼續擴大政策性農險的覆蓋范圍,鼓勵貧困農戶參保,讓更多農戶享受到農險服務;另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聯合起來,引導商業性保險公司進入到農村,到貧困地區開展農險業務,使其共同承擔扶貧重任。
實際上,在農業保險發展較快的地區,農戶不僅在遭遇損失時拿到了理賠資金,得到了補償,而且能夠得到銀行等機構更多的信貸支持。相比一般農戶,參保農戶多了一重風險保障,降低了融資風險,銀行更愿意為他們發放貸款。而且,保險機構可借助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挖掘市場,拓展農險產品。這樣一來,保險和信貸形成了良性循環效應。目前,一些貧困地區已在探索“農業保險+農業信貸”的信貸扶貧模式,正是把保險和信貸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推動貧困人口走上致富之路。
此外,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發展特色農業又是很多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最具可行的路子。那么,針對特色農業的特點,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農業保險產品,是對農業保險創新能力的一次考驗。
因此,我們認為,要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扶貧中的保障作用,需要借助多方力量,既要扎實推行政策性農險,又要鼓勵更多的機構和資本進入到農險領域,擴大農險在貧困地區的覆蓋范圍,并加大創新力度,為精準扶貧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