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直銷、平民價格,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價格實惠!江蘇揚州不少水果店都聲稱自己價格平民、或是產地直銷,不過,昨日記者多番走訪,發現產地直銷或平民價格并不“平民”。
營銷
“產地直銷”
揚州水果市場炒概念
“產地直供就是比市場上新鮮,一個紅心的都沒有。”這是揚州建東果園店在微信上的推廣廣告,廣告中推廣的陶山甘蔗,僅僅是水果店中眾多商品之一,更多的是當下應季的橙子、蘋果、柚子。產地直供,成了該家水果店推廣產品的重要招牌。
近日,記者走訪這家宣稱產地直供的水果店,發現除甘蔗明確寫著產地直供外,其他水果價格并未有多大優勢。“楊氏獼猴桃12元一斤,旁邊的高品質獼猴桃4元錢一個。”店老板丁女士告訴記者。“我朋友銷售的獼猴桃,江浙滬地區包郵,價格才7.5元每斤,說實話,真沒看出來這兩種獼猴桃有啥區別。”市民楊先生表示。
記者發現,這里的橙子每斤7.8元,隨后,記者走訪望月路美琪附近兩處金果園水果連鎖店,發現該處相同品質的橙子也是每斤7.8元。而遠在西區新盛花園小區內的一家新開的水果店,規格偏大的同品質橙子售價為6.8元每斤。
“雖然這些店的宣傳口號是平價店、產地直供,但相比之下,價格并沒有優惠多少,每個商店的價格都會有差別,甚至相差還很大,真摸不清水果市場的內幕。”喜歡吃水果的李先生感嘆。
昨日,記者在美琪小區附近走訪發現,僅美琪小區附近,就存在著至少5家大型水果商店,包括前文提到的建東果園和金果園,同時還有百祥路上的億嘉仁生鮮連鎖和鮮果吧,路邊、小區門口處銷售水果的臨時攤點無數。大型水果超市或是宣稱產地直銷,或是宣稱平民價格,或是打著精品水果的旗號。
沖擊
A.電商蠶食著水果市場蛋糕
當下,揚州的水果店越開越多。除了實體店,電商也在加入揚州的水果市場,其中既有專門跨國的電商平臺,更多的則是專門的微店。
“微店沒有瀏覽量,微信朋友圈都是利用熟人圈子。”自己單打獨斗的微店店主馬凡舒說,“在網上賣水果客源少,賺頭不大。”馬凡舒是剛走出校門兩年的年輕人,因為有朋友是種植水果的,所以她會利用自己的微信、QQ等發布一些水果銷售信息,也算是兼職的水果代理商。
馬凡舒介紹,朋友種植獼猴桃、橘子等幾種水果,她選了獼猴桃為主推水果,然后將照片、價格等信息發布在微信、微店中。有顧客詢問時就留下客人的送貨地址,然后傳給賣家,由賣家采摘、打包、發貨。“其實其中的利潤挺少的,有時候如果碰上熟人,只好原價發貨,這樣利潤就更少了。”對于具體利潤,馬女士并不愿透露。
馬凡舒表示,網絡平臺銷售水果即便沒有租金等成本,但季節因素也相當明顯。“過節前一段時間訂單比較多,5斤一箱的獼猴桃一天能發出去10箱。目前江浙滬包郵,10斤才78元。”馬凡舒說。
B.各種成本上升,水果店毛利大滑坡
雖然,電商的加入讓實體水果店大受沖擊,但記者走訪中發現,實體水果店仍是大有賺頭。龍莊路水杉路交叉路口,一對來自連云港的年輕夫婦,在這里擺攤賣水果已三年。“這兩年水果生意不好做了,附近大樓上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少,不得已我們又順便賣上烤紅薯。”采訪中李女士告訴記者。
目前,李女士和丈夫依靠賣蘋果,月入三千多元,供養兩個孩子上學。據其透露,盡管她和丈夫經營著水果攤,但自家定價走平價路線,毛利只有20%,不過很多精品水果店的毛利率超過50%,高的甚至達70%。但是,更多店主反映,因為數量不斷增加,現在水果店的利潤在不斷下降,加上房租、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單店毛利已降到20%以下。如果沒有足夠的渠道優勢,虧損的可能性很大。
提醒
買水果切勿只圖概念
性價比需斟酌
有業內人士認為,以前水果店的確暴利,但水果店野蠻生長之后,需求的增加并不足以支撐這么多門店,消費者自然也會進行比較。以當前的“產地直銷”為例,即使是微商,只要不是自家種的,也只能當“二道販子”。要想賣出貨品就必須讓利,以使價格更有競爭優勢。
而“產地直銷”必須有規模效應,才能體現出供應鏈優勢,即一次性大批量采購,銷售能跟得上采購速度,否則運輸、儲存環節產生的損耗會消耗掉“直銷”的價格優勢。“產地直銷”其實并不比批發市場有優勢,因為批發市場本身就是各產地過來的“直銷”,而且相互競爭對比價格和品質,比一家直采更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