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2015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之際
時值晚稻成熟收割時節,在江西省永豐縣七都鄉黃家村小坑山谷,兩輛收割機來回穿梭,金色稻浪倒下卷入,飽滿稻谷顆粒歸倉。“可以想見,這又會是一個豐收年。”村民黃金根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情。
12428.7億斤!12月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糧食生產再創新高,為“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轉方式調結構成今年農業發展主線
糧食連年豐收,倉滿庫盈,市場供應充足,但局部地區玉米出現積壓,生產結構已經到了不得不調的關口。
對于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豐收的意義不言而喻。然而,在連續多年增產之后,我們也充分認識到,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
在去年底召開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面對發展中的現實挑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糧食連年增產,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受損,農業發展面臨生態環境束縛和資源制約兩道‘緊箍咒’,使得拼資源、拼投入品、拼生態環境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際上,如今的豐收的確有別于通常意義的豐收,而是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的綠色豐收。
10月中旬的吉林省,玉米已經基本收獲完畢,榆樹市、農安縣地里都覆蓋著厚厚的玉米秸稈等著粉碎全量深翻還田,有的已經開始“動工”。由于以往秸稈粉碎、還田成本高,東北黑土區秸稈等有機物約有60%-95%被焚燒。
今年發生這一轉變,最根本要得益于每畝90-100元的農機作業補貼。據農安縣合隆鎮眾一農機合作社社長文業勝介紹,今年中央財政專項安排了5億元資金支持東北黑土區17個產量大縣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他的合作社計劃和政府簽訂5000畝地的秸稈還田深翻合同,每畝他將得到100元的補貼。除此之外,文業勝更算了筆總賬:“可能近幾年受益不明顯,但將來治理好了,都成了高產田,效益均攤,農民和土地兩頭受益。”
不一樣的方式贏得豐收
從高產創建到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農業部越來越重視對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他們用一個又一個增產告訴人們,生產與生態可以并進。
今年2月,農業部下發了《關于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意見》,強調要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在全國農業開啟了綠色增產理念的攻堅戰。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融合的方式,貫穿于攻關全過程,落實到模式創新各環節,為糧食增產注入新的動力。
“沒有統一技術指導,產量差別大著呢。”湖南省長沙縣春華鎮春華山村村民王桂三站在自家的水稻田里說,“以前每畝八九百斤,現在能打1300斤,有了各方指導,現在增產也不難。”通過統一應用良種、統一病蟲害綠色防控、統一科技培訓、統一病蟲害誘殺,散戶種糧攥成拳、連成片,促進了糧食生產向科技要糧的轉變。
要綠色增產,不僅要提高效率,還要減少消耗。今年是農業部大力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第一年,提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展現了中國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
“減藥不是不打藥,而是要提高效率,杜絕多打藥、亂打藥、浪費農藥。”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說,“要通過正確選用、科學施用、藥械升級等方法,把沒起到病蟲防治作用的那部分農藥減下來。這樣不影響糧食產量,還節本增收、提質增效。”
從拼投入到拼科技,山東德州武城縣為民糧棉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慶雙就嘗到了“變”的甜頭。
在他防治玉米螟的對照田里,用赤眼蜂防治的地塊里被害株率比用農藥防治的少了一半,而兩種防治方式成本幾乎相同,僅此一項技術平均每畝可減少農藥使用1公斤。他的1000多畝地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深松免耕多層施肥等綠色增產綜合技術,實現了化肥使用量減少10%的同時增產10%。
“鐮刀彎
”引領種植結構調整
今年8月,農業部提出《“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一個鋼材加工中的專業術語,形象地描述了我國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區域。“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展開中國地圖,呈現出由東北向西北的彎狀分布,這里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但玉米總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
有別于“普惠制”,《規劃》明確提出不同區域不同的指導性意見,這種“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直接而有說服力。
“今年的豆子用手一掂,就知道分量足,測產每畝多了20斤。”黑龍江省北安市農民崔向民說,這都是“糧豆輪作”的功勞。北安市屬于第四積溫帶,長期種玉米容易引發“大斑病”,與大豆輪作,不僅能緩解病蟲害,還能提高兩者產量,但大豆經濟效益低。基于此,農業部今年在東北推行了“糧豆輪作”項目,每畝補貼150元。“農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種植結構更加科學,產量當然上來了。”北安市農業局副局長王德友說。
“糧豆輪作”“糧改飼”“休耕治理”,這些《規劃》中的高頻詞匯,都在不斷凸顯著,此次優化種植結構中,挖掘糧食生產新潛能是一方面,改善當前中國耕地質量,恢復生態水平也是重要內容。
山西省山陰縣農民王成運是當地3.6萬戶種植青貯玉米的人之一,他說:“玉米剛成熟時,就以每噸360元的價格賣給了合作社。很搶手,我是一邊收割,一邊數錢。”作為農業部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試點地區,這里“種植為糧食、秸稈作飼料”的傳統觀念逐漸改變,流行著“為養殖而種植”的新思路。
春播秋收,時間在前行;機械轟鳴,科技在發展;從高消耗到惜資源,理念在進步。這些轉變之中,農民對增產增收的愿望始終如一,居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始終如一,國家對糧安天下的殫精竭慮始終如一。豐收,是蒼生幸福的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