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漳縣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資源為優勢,著力發展無公害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思路,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動中藥材生產向產業化經營方向發展,中藥材種植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過示范片帶建設,進一步優化中藥材種植區域布局,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產量、效益穩步提高。
據了解,該縣通過建立標準化安全生產體系,進一步規范中藥材種植全過程管理。全縣上下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圍繞優勢中藥材產業發展,積極加快建設以金鐘、大草灘、四族、石川、草灘、東泉等鄉鎮為主的西南部高寒陰濕山區當歸種植區,以三岔、武陽、馬泉、武當等鄉鎮為主的中部淺山陰濕區黨參種植區,以三岔、鹽井、四族、武當等鄉鎮為主的淺山半干旱區紅(黃)芪種植區。同時,在殪虎橋、三岔、武陽、四族、武當等鄉鎮河谷川區增加黃芩、柴胡種植,拓展產區,擴大面積。2015年種植當歸6萬畝、黨參3萬畝、紅(黃)芪2萬畝。
同時,該縣根據《甘肅省道地藥材認證管理暫行辦法》,開展道地藥材認證和中藥材生產標準制定,動員龍頭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從事道地藥材生產的單位,積極開展道地藥材認證工作,促進道地藥材建設發展,進一步提升漳縣道地藥材知名度、影響力。積極組織制定申頒中藥材種子、種苗及成藥栽培地方標準,對現有中藥材栽培、管理方面的先進實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加快制定申頒當歸、黨參、黃(紅)芪、黃岑、柴胡等道地、優勢地產中藥材重金屬及有害元素、有機氯農藥殘留量等地方標準,建立健全道地主產中藥材生產質量安全標準和產品質量體系,確保地產藥材質量安全。加強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引導幫助中藥飲片加工企業實施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認證,并嚴格按照GMP組織生產,嚴防在分揀、清洗、切片、干燥、包裝等環節發生污染。年內完成漳縣三岔家忠藥業公司GMP認證、甘肅民鑫藥業公司完成GSP認證。
目前,全縣以道地優勢地產中藥材品種的提純復壯為重點,堅持品種繁育與野生品種馴化相結合,加強品種優選優育和種源基地建設,穩定當歸、黨參、黃(紅)芪等道地當家品種,提純柴胡、黃芩、板藍根、甘草等傳統大宗品種,示范推廣金銀花、半夏等新品種種植,建立穩定的種子種苗生產、供應和銷售體系。積極開展道地中藥材高效制種、反季節工廠化育苗、當歸熟地育苗和當歸直播栽培技術等試驗示范工作,全面提升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水平。探索建立“專家+試驗示范基地+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農技推廣機制,每年引進中藥材新品種,在西南部高寒陰濕山區當歸種植區、中部淺山陰濕區黨參種植區和淺山半干旱區紅(黃)芪種植區分別建立10-20畝的優化品種、優良技術的試驗示范基地,強化示范帶動,加快中藥材品種優化。2015年建立種苗繁育基地1萬畝。
該縣嚴格執行中藥材生產標準,大力示范推廣優質高效栽培模式及測土配方與節水抗旱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與高效低毒農藥使用技術、循環農業與桔桿綜合利用技術,不斷擴大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技術集成示范效應。以當歸、黨參、黃(紅)芪三大主栽品種為重點,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以“企業(合作社)+農戶十基地”運營模式和訂單生產形式,自建標準化生產基地。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資金的導向作用,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推進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貸款扶持、有關補貼與標準化種植掛鉤機制,引導藥農自覺開展標準化生產。2015年建設中藥材標準化示范點3000畝,完成標準化種植面積8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