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菜農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面前,反應總慢半拍。如何把農業生產與市場結合起來?北京市順義區李橋沿河綠地瓜菜種植合作社給出這樣的答案:種植大戶領辦合作社,帶動農民從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走向組織化經營,抱團闖市場。
昨天7時,沿河綠地瓜菜種植合作社大棚內一派繁忙,菜農們有的忙著采摘新鮮蔬菜,有的將采摘下來的蔬菜進行清洗和包裝,裝運上車,送往市區各大超市。
合作社負責人是一對父子,父親李作英負責種,兒子魏金寶專門負責賣。20年前,李作英辭職回到家鄉種菜,主打有機瓜菜的生產配送,發展自己的品牌優勢,漸漸地打開了銷路。
當時,附近農戶大多種植的是大路菜,依賴商販上門收購。由于商販收購能力有限,農戶為讓蔬菜盡早賣出去,常以低價出手。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農戶因為商販沒來收購,眼巴巴看著蔬菜腐爛變質。而且,農戶所得到的市場信息有限,有的商販會利用農戶這一弱點,故意壓價。
為擴大經營規模,帶領農戶一起受益,李作英后來接管了沿河綠地瓜菜種植合作社,將周圍300戶小散菜農發展為合作社社員,種植規模發展到了600畝,品種達60余個。合作社在生產環節上嚴把安全質量關,控制種子、肥料、藥劑等使用。李作英說,好菜不愁銷,很快就有超市主動找到李作英談合作。如今,該合作社已與物美等30家超市簽訂長期供貨合同,實現了農超對接。
“我們只需把菜從地里采摘好,交給合作社就可以了,不用擔心蔬菜滯銷。”社員老王說,以前農戶賣菜還要自己承擔運輸費用,現在有合作社統一銷售,每天去合作社擇菜、洗菜、包裝還能多賺80元。
合作社實現農超對接后,不再擔心“菜賤傷農”,市場需要什么,市民愛吃什么,他們就種什么。“每天16時,超市就會把次日的訂單發過來,我再給社員下發采摘的種類和數量,組織次日貨源。”李作英說。
“為保證社員利益,合作社從社員手中收購蔬菜,以略高于收購價賣給超市,除去包裝、運輸、損耗等成本,如有利潤,還要按比例返還給社員。”魏金寶說,農超對接模式實現了超市、農戶、消費者共贏,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了成本,農戶實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