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從“種糧食”到“種飼料”—山西朔州“糧改飼”試點見聞

   日期:2015-11-1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932    評論:0    

  位于農牧交錯地帶的山西省朔州市,緊抓國家草牧業試點和國家“糧改飼”項目機遇,在“牛、羊、草”上做文章,積極探索“以農載牧、以牧富民”,促進農牧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牧業效益和農民收益。

  “為養而種”:傳統思路起變化

  “‘糧改飼’中的‘糧’指的是玉米,重點是規模化發展適應牛羊等草食畜牧業需求的青貯玉米。”朔州市農委主任石生華說。

  山陰縣薛圐圙鄉農民王成運說,今年9月,他家20畝玉米成熟時,就以每噸360元的價格賣給了合作社。“玉米收割機一會兒割完了,我當場就拿到了錢。以前收玉米得天天在地里掰棒子,今年不僅省勁,每畝還能多賺一兩百元哩。”

  王成運只是全縣種植青貯玉米的36000戶中的一個。今年朔州市青貯玉米的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種植為糧食、秸稈作飼料”的傳統觀念正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為養殖而種植”的新思路。

  “青貯玉米的營養很豐富,喂出的奶牛每頭一年能多產奶500多千克。”在山陰縣農牧場,一名飼養員在酸香氣彌漫的青貯窖旁,向記者介紹玉米的青貯“秘訣”:“將切碎的新鮮玉米秸稈存放到青貯窖中,通過微生物厭氧發酵一個月左右就制成了飼料。”

  在朔州,在耕地種植苜蓿、燕麥草的做法逐漸為廣大農民接受。山陰縣、平魯區、右玉縣已示范種植苜蓿5500畝、燕麥草3400畝,有望改變依賴進口的局面。“我們的牛羊,以后再也不用吃那些‘洋草’了。”朔州市農委副主任蘭世和說。

  據朔州市農委初步測算,種植青貯玉米比糧用玉米每畝增加純收益80元-230元,種植苜蓿比糧用玉米每畝增加純收益187元,種植燕麥草比燕麥每畝增加純收益130元。

  牽住“牛鼻子” 鼓起“錢袋子”

  飼草不僅喂好了朔州市目前存欄的18萬余頭奶牛,更撐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以前奶農種玉米,賣玉米,用秸稈喂牛,然后再賣奶。這種粗放、散養的養殖方式,效率低、對環境破壞性大。目前,全市已擁有存欄300頭以上的奶牛小區225個,85%的成品牛實現集約化飼養。

  在山陰縣沃潤源農牧發展公司,牛舍里的奶牛身形茁壯。在擠奶間中,牛體清洗、乳頭消毒、產奶量記錄等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一名女工說,這些“先進的家伙”讓擠奶省時又省力、衛生又安全。公司負責人白繼錄說,農場已有1000頭泌乳牛,都是從周邊的農戶手中收購的。

  白繼錄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散養奶牛的農戶每年收入約5000元,而入股后,通過公司的統一飼養、產奶,每年收入至少7000元。”此外,規模化的飼養,“不僅富了農民,也讓我們獲得了向伊利、蒙牛等知名乳企供奶的機會。”

  以農載牧 以牧肥田

  在山西省規模最大的羔羊育肥基地——懷仁縣金藝羔羊繁育專業合作社,2萬只兩三個月大的羔羊正吃得香甜。負責人武雄說,經過3個月左右的精心育肥后,它們將被屠宰和加工,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佳肴。

  據武雄介紹,“糧改飼”后,青貯玉米供應比較充足,再按照一定比例與豆皮、豆粕、胡麻等混合,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就配成了羔羊的美味食材。

  “這些羔羊除了山西本土,還來自內蒙古、吉林、遼寧等傳統畜牧區。”武雄說,小尾寒羊生長迅速、產肉率高、肉質美味,是羔羊育肥區的選擇。

  羔羊育肥給當地農民開拓了增收途徑。“以南小寨村為例,本來只有2000來口人,由于育肥羔羊每年能達到百萬只,富了不少人,因此人口不僅沒有外流,反而增加到了4000多人。”懷仁縣畜牧局長趙建民說。

  作為國家確定的唯一地級草牧業發展試驗試點市,朔州緊緊遵循“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原則。目前,全市建成的生態畜牧環保園區和糞尿沼氣站,每年消化糞污150萬噸、生產有機肥近30萬噸。

  石生華說:“肥料來自于牛羊,孕育的草又反哺了牛羊。以農載牧、畜牧循環,初步做到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