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亮點及資金支持
3類重點
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
耕地退化污染重點區域
占補平衡補充耕地
4項技術
改:治理水土侵蝕,改良酸化、鹽漬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改進耕作方式。
培: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糧豆輪作套作等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
保:通過耕作層深松耕,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推廣保護性耕作,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控:控施化肥農藥,減少不合理投入數量,阻控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控制農膜殘留。
5片區域
東北黑土區:實施“三改一排”,開展“三建一還”,推廣深松耕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行輪作。
華北及黃淮平原潮土區:實施“兩茬還田”“兩改一增”。
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區:實施“兩治一控”。施用石灰和土壤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和種植綠肥,完善排水設施防治稻田潛育化。
南方丘陵崗地紅黃壤區:實施“綜合治酸治潛”,開展水田養護耕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在山區聚土改土加厚土層,修建水池水窖,種植地埂生物籬,推行等高種植,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西北灌溉及黃土型旱作農業區:在灌溉農區實施“灌水壓鹽、滴灌節水、秸稈培肥、殘膜回收”;在黃土型旱作區實施坡耕地梯田化,修建集雨蓄水窖,種植等高草帶,推廣玉米秸稈整稈覆蓋還田、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
5塊資金
2015年已撥付:
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8億元
測土配方施肥項目7億元
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5億元
湖南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項目15億元
河北地下水超采農藝節水和結構調整項目18億元
3個提升
到2020年,實現三個“持續提升”
耕地質量水平:全國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個等級。其中新建成的8億畝高標準農田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全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2個百分點,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25厘米以上。
有機肥資源利用水平: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達到60%、提高10個百分點;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達到60%以上、提高25個百分點以上。
科學施肥水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提高7個百分點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資料來源: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制圖:王澎
專家連線
打好耕地質量保護攻堅戰
——訪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指導組組長徐明崗
《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臺有什么背景?經過了哪些考慮和研討?記者就此專訪了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指導組組長徐明崗。
問:為什么要制定《方案》?在當下有哪些現實意義和有利條件?
答:耕地是最寶貴的農業資源、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糧食連年增產的情況下,各種資源要素繃得很緊,特別是耕地質量堪憂,影響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201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此外,聯合國將2015年確定為“國際土壤年”,呼吁各國注重土壤的可持續耕種。
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有利于增強糧食穩定發展的“后勁”,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還能夠提升基礎地力,減少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不合理投入,節本增效、提質增效,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問:在《方案》制定過程中,總體考慮和基本原則是什么?
答:我們制定《方案》的總體思路是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樹立耕地保護“量質并重”“用養結合”理念,堅持生態為先、建設為重,以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耕地退化污染重點區域和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推進工程、農藝、農機措施相結合,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長效機制,守住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
目前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應該遵循四條基本原則。堅持量質并重、保護提升,劃定耕地質量保護的“硬杠杠”。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等相銜接,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連片治理、建一片成一片。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持之以恒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
問:按照《方案》,今后將重點推進哪些相關項目?
答: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我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討論和修改完善,提出了五大類項目。
退化耕地綜合治理,重點是東北黑土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包括潛育化)和北方土壤鹽漬化的綜合治理。
污染耕地阻控修復,重點是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化肥農藥減量控污和白色(殘膜)污染防控。
土壤肥力保護提升,重點是秸稈還田培肥、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和深松整地保水保肥。
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重點是建設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網絡和耕地質量大數據平臺,組織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
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耕作層土壤是耕地的精華和不可再生的資源。農業部將會同國土部門選擇一批重點省份,開展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試點,剝離后重點用于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復墾,以增加耕作層厚度、改善土壤結構。同時,將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納入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和耕地占補平衡考核內容。
四川蒲江縣:
土壤改良讓“丑柑”變美
“雖然我很丑,但是我很爽口!”這句膾炙人口的四川省蒲江縣“丑柑”宣言,可能得改一改了。隨著大量果農加入該縣耕地質量提升計劃,不僅土壤活力明顯提升,連被稱為“丑柑”的不知火也變美了。
2013年,蒲江縣開始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對域內25萬畝耕地進行土壤改良,覆蓋茶葉、柑橘、獼猴桃三大特色主導產業,項目實施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提升0.2個百分點以上,土壤酸化和理化性狀得到明顯改善,化肥施用量逐年下降。今年正是實踐的第一年。
從6.6%到68.5%,普查數據警示土壤酸化趨勢
2013年,蒲江開展了一次全面的土壤質量普查,主要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酸堿度兩個重要指標進行了檢測。
根據普查結果,蒲江縣的強酸性土壤比例從1985年的6.6%升至68.5%,表明耕地普遍存在著土壤酸化的趨勢。
蒲江縣土肥站站長曾平告訴記者,土壤酸化會導致病害增加、農作物抗逆能力下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量施用化肥,導致耕地土壤養分失衡,酸化程度加劇。
蒲江縣縣委書記劉兵表示,提高耕地質量,是新時期蒲江縣農業發展的重點。
每斤多賣一元,嘗到甜頭讓農民更有動力
蒲江縣長秋鄉石馬村村民陳金福種了10畝“不知火”,在長秋山果品協會會長陳建的勸說下,最早一批加入了土壤改良計劃。在土里灑下有機肥7天之后,陳金福發現,地里居然長出了菌絲。“菌類生長對土壤環境的要求很高,長出菌絲,表明土壤里的微生物正在‘復蘇’。”徐建解釋。由于果品味道好,今年3月,陳金福種植的晚熟柑橘“不知火”以每斤高于市價一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電商。
土壤改良投入大、時間長、見效慢,又缺乏專業指導,一開始農民的動力并不強。為確保項目順利展開,蒲江縣先在3個鄉鎮設計并完成了4個田間土壤改良試驗,并同步在長秋鄉等鄉鎮示范推廣腐殖酸有機肥5000余畝。
蒲江縣農林局局長趙武斌介紹,為調動農戶積極性,政府拿出專項資金,對參與土壤改良并驗收合格的農戶按每畝600元進行補貼。還通過招標引進社會化服務,生物肥料企業為農戶提供土壤改良方案,植保企業為農戶提供綠色防控方案,合作社、產業協會負責組織發動農戶參與。今年擬定的10萬畝耕地提升計劃已順利實施。
成效初顯,但仍有兩大難題一條僅半米寬的小路,將蒲江縣長秋鄉石馬村“不知火”果園一分為二。一邊的果實表面疙疙瘩瘩,是名副其實的“丑柑”;另一邊的果實卻結實飽滿,金燦燦的果皮閃著油亮的光澤。“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減少化肥使用,施用有機肥,用好綠肥。”徐建告訴記者。
然而,施用有機肥的費力卻讓已經快60歲的陳金福有些吃不消。“有機肥必須挖坑穴施,不像化肥撒在地面上就可以。”陳金福告訴記者,施用有機肥僅用工一項就增加了400多元的投入。
“能否降低有機肥施用的勞動力成本,是土壤改良取得突破的關鍵。”趙武斌表示,目前蒲江已經與農機企業合作,積極研發適用于山區作業的小型施肥農機,以減少勞動力投入。
此外,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優質不優價是農戶不愿主動參與轉型的根本原因。對此,蒲江希望能借助于電商平臺,發展品牌農業。
湖南長株潭地區:
把重金屬從稻米中“趕”出去
兩年多前,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街道辦事處九塘村村民劉清蓮常常面對著被污染的耕地發問:這地還能治好嗎?據環保部門披露,在包括九塘村在內的清水塘片區,受重金屬污染影響的變性土地面積為34.41平方公里。
如今,劉清蓮的疑問正得到解答。近兩年,隨著部省合作頂層設計、整合專家創新技術、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攜手具體操作,各方參與防鎘治鎘,長株潭地區170萬畝被污染耕地正在得到有效治理、相信將迎來新的生機。
來源復雜:污水灌溉或為主要原因
以鎘為首的重金屬污染到底源自哪里?在今年3月29日全國專家來湘“會診”鎘污染時,許多專家都給出了科學的分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陳世寶說:“重金屬污染來源復雜,包括自然來源、人為來源、農業源。”
在若干種來源中,到底誰的危害程度最大?根據已有的調查、試驗、檢測,不少專家指向了水污染。
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李中陽博士認為:南方稻米重金屬污染途徑主要是污水灌溉。被污染的水流入湘江,而湖南相當一部分稻田都引用湘江水灌溉。
讓湖南省農科院教授柏連陽擔憂的是,時至今日,湖南農田鎘污染仍然存在,集中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局部污染,范圍小但污染程度高,像株洲的清水塘鎘污染;另一種情況則為區域污染,污染程度小但污染范圍大,如湘潭、湘陰、攸縣等農田鎘污染,湘江灌溉水鎘帶入等。
分區作戰:邊生產,邊治理
“這是世界性難題,也是世紀性難題。”湖南省農委主任劉宗林坦言,重金屬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些環保專家表示,要把重金屬從稻米中“趕”出去,在污染地區采取休耕、輪耕或“生態移民”的方式,停止農業生產活動。然而,越來越多的專家理性地認為,對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同等重要,不能因噎廢食,要走“邊生產、邊修復、邊治理”的路子。湖南省農環站站長尹麗輝說,作為水稻大省,首先要完成一個現實課題——通過治理,在被輕中度污染的耕地上生產出符合衛生品質的大米。
長株潭地區作為修復治理稻米重金屬污染的主戰場,其170萬畝被污染的耕地被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污染,分區治理,對癥下藥。
在76萬畝達標生產區,選種低鎘積累的水稻品種、采取措施修復耕地,確保稻米鎘不超標。主要通過施用生石灰提高土壤pH值,同步推廣增施商品有機肥、噴施葉面肥、種植綠肥、深耕改土和優化水分管理等5項技術,降低土壤鎘活性,使稻米達到衛生品質標準。
在80萬畝管控生產區,繼續種植水稻并進行品種替代,同時采取耕地修復措施,未達標稻米轉為非食用用途,實行封閉運行。在14萬畝作物替代種植區,不再種植食用水稻,進行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
對癥下藥:稻米達標率提高明顯
在農業部環保所副研究員梁學峰看來,石灰治理主要是針對輕度污染施策,因為pH值6.5是一個分水嶺,通過施用石灰將土壤中的pH值提高到6.5以上,可以降低土壤中鎘等重金屬的活性。
而針對中度污染,則采用化學鈍化等技術。就是利用研制出的各種鈍化劑,在水稻插秧前拋灑,通過長期治理,讓鎘等重金屬不遷移,不活躍,從而切斷向谷粒等部位遷移的途徑。
“農業部、財政部從2014年起啟動了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試點。一年多來,經專家評估,土壤鎘有效態呈下降趨勢,稻米鎘含量達標率提高明顯。”劉宗林表示,要進一步控制污染源頭,展開過程防控,注重末端治理,形成一套低成本、易推廣、可復制的安全生產技術體系,為土壤恢復健康實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