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良是河南商水縣化河鄉南郭行政村李莊的一位農民,2009年,他受聘到北京郊區的一家奶牛養殖場工作,從中掌握了奶牛的飼養技術和常見病的防治方法。2011年6月,他回到家鄉,籌資25萬元,創辦了自己的養牛場。當年8月份,50頭生長快、肉質好的優良品種“夏洛萊”肉牛犢趕進了他的養牛場。
養牛的后期投入主要是飼料成本,育肥一頭牛的周期在5~6個月,一般需10畝地的秸稈,再配以豆粕、麥麩、玉米等精飼料。為了備足粗飼料,麥收期間,李全良組織全家人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從地頭、溝渠邊拉運農民丟棄的秸稈;到了秋收,他提前和農戶預約 “你收玉米、我運秸稈”,許多缺勞力的農民都為他免費提供秸稈。李全良運用青貯飼料技術把玉米秸稈粉碎后窖藏起來,解決了冬春季的飼料問題。李全良告訴筆者:“我們這里秸稈豐富,只要肯下力,不花錢就可解決飼料問題,不僅使秸稈變廢為寶,綜合利用,減輕政府禁燒秸稈的工作壓力,而且大大節省了飼養成本,獲得了節支增收的最佳效益。”
精心的喂養,使李全良的養牛場每年能出欄兩批近100頭肉牛,可獲利20多萬元。牛糞曬干后以每公斤0.4元的價格賣給發電廠做燃料,也是一筆收入。談及未來的打算,李全良信心百倍:“明年再購買一臺秸稈打捆機,儲備更多的飼料,將規模擴大到存欄100頭,把全鄉的養牛戶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團購牛犢和精飼料,降低成本,抵御市場風險,壯大牛經濟,帶動更多的農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