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越填越滿,村莊越來越美
沾化棗農的幸福生活
“冬棗熟,百姓足。”冬棗總產量達6億斤,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全區農民人均冬棗收入8200余元……收獲季節的魯北沾化,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棗香和豐收的喜悅。
政府導,黨員帶,群眾干,一畝冬棗收入上萬
走進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東平村,寬敞干凈的水泥道、白墻紅瓦的村民住宅,無不展現著農民生活的殷實。而“一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說花錢就發愁”卻是昔日東平村生活的真實寫照。
起初因懷疑種植冬棗的收益,即使村里免費提供苗木,一些村民仍堅決不干。黨員和村干部帶頭做第一撥“吃蟹人”。1996年,棗樹種植每畝收入超過了2000元。看到效益后,村民紛紛種起棗樹。
“政府導,黨員帶,群眾干,一畝冬棗上了萬。掙了錢干什么?買摩托,買彩電,汽車空調進了院。”村民用順口溜表達種植冬棗帶來的幸福。村黨支部書記王榮凱如數家珍,“201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5萬元;五萬十萬不算富,二三十萬才是中等戶,五十萬是富裕戶。”
下洼鎮北陳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光說,“發展冬棗之初,為提高農民冬棗種植積極性,村里的黨員干部吃盡了苦、受盡了累。”通過免費提供苗木,把冬棗園使用權拍賣到戶等創新舉措,消除了棗農后顧之憂。同時,由黨員負責市場銷售、技術服務,為棗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多方努力下,沾化冬棗種植面積在2005年猛增至50萬畝。
建合作社,發展龍頭企業,冬棗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走進黃升鎮孫家村的冬棗大棚,珍珠瑪瑙般的果實密密匝匝掛滿枝頭。冬棗合作社支部書記、村支部書記侯全利說:“我們的品牌已經打出去了,大棚冬棗比大田冬棗提前上市半個月,全村共50棟大棚,大棚冬棗與同等面積大田冬棗比效益翻一番。”今年,孫家村農民僅冬棗純收入就達1.2萬元。
孫家村過去也是支部軟,班子散,大事小事無人管。為了帶動村民致富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黨支部引領村民成立了冬棗專業合作社,發揮合作社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實施農企對接、農超對接銷售模式,在群眾增收的同時,村集體增收6萬余元。
冬棗產業是下洼鎮的支柱產業。在這里,不僅冬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銷鏈條也在不斷延伸。目前,全鎮冬棗種植面積達9.8萬畝,專業戶1.8萬多個。這里還成為全國最大的冬棗集散地,年交易額15億元,僅市場交易一項該鎮農民人均增收1100元。
據統計,目前沾化已建成冬棗龍頭企業47家,年加工生產能力超過6萬噸;建成高標準農企對接基地20萬畝、農超對接基地3.8萬畝。龍頭帶動,鏈條延伸,沾化冬棗產業不斷優化。
種棗不懂行,等于瞎胡忙,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應用進冬棗產業
“俺這8畝冬棗,今年純收入10萬余元。”正在忙著摘棗裝箱的丁家油坊村婦女單愛琴高興地說,“多虧黨員科技示范園,俺家的冬棗收入才這么高!”
在丁家油坊村黨員科技冬棗示范園,每棵冬棗樹上都懸掛一盞“誘蟲燈”,每一塊棗園安裝土壤感應器。“可不要小看這感應器,它記錄著冬棗生長的全過程。”村支部書記丁希章說,“老皇歷種田不管用,新技術種養不會用。以前干村支部書記是靠吼、靠喊,現在干支部書記要懂科技、懂經營、懂服務。”
“如果說發展現代農業是一曲優美的田園交響樂,科學技術的恰當運用才能讓樂章更加動聽。”沾化區委書記賈善銀說。
走進下洼鎮西賈冬棗合作社的冬棗包裝車間,分揀室、打冷室、包裝室、消毒室窗明幾凈,防蠅燈、紫外線消毒燈纖塵不染。村黨支部書記劉明智說,為了實現冬棗產業化,村兩委成員沒少動腦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起冬棗基地,取得了國家、省出入境檢驗檢疫證書。去年,村里的40噸冬棗出口到迪拜。
棗農的口袋越填越滿。與此同時,沾化區絕大多數村莊也已完成了美化、硬化、亮化和凈化。
“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要有樂于服務、善于服務的基層帶頭人。”沾化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喬銘說。
冬棗別樣紅,映紅了沾化棗農的幸福生活,映照著又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