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氣候變化,農業的敏感度不言而喻。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事件,全球各地的農民都在積極尋求著改變——這是我們都能看到的,而我們看不見的是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
為了能更好地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沖擊,人們以及研究者們需要理解農民做出的改變、從中發掘可以被借鑒的應對方式。近日,東京大學和南非開普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PLOS ONE雜志發表文章,他們對日本和南非三處蘋果產地的果農進行調查,從而了解不同類型的果農在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中如何給予應答。
氣候變化已經給果農帶來了不同的影響。他們是如何應對的?
在這三處研究地點中日本的鹿角地區氣候適合蘋果的生長;
同樣位于日本的長野地區也有讓蘋果滿意的生長環境,但該地的蘋果已經在氣溫的上升中顯現出一些問題;
而南非的埃爾金地區,上漲的氣溫已經逼近了蘋果生長的上限,蘋果面臨的環境更加嚴峻。
在這三地,研究人員對當地有多年種植經歷的果農進行調查,問題包括蘋果種植的基本情況以及他們在過去30年間記憶深刻的增產或減產事件。研究者發現,根據銷售方式的差異,這些農民可以被分為通過農業合作社進行銷售的合作型農民,以及直接將產品運輸給消費者或零售商的非合作型農民。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發生在日本的兩個案例來對這兩類果農的應對措施一探究竟。
第一個故事:鹿角的桃樹上位記
首先我們來到日本的鹿角地區,在這里研究人員對19名合作型農民和21名非合作型農民進行了調查。上文提到,鹿角是三處研究地點中唯一氣候適宜于蘋果種植的地區,在我們的想象中氣候變化對這里果農的沖擊應該并不明顯。但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這里的蘋果樹大規模地被桃樹所取代!這其中隱藏了什么樣的秘密呢?
在接受研究人員提問時,這些農民都回憶起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臺風所支配的恐懼。在1991年的蘋果收獲季即將來臨時,一陣臺風光臨了鹿角地區。正準備采摘勝利果實的果農們無力抵抗強大的自然力量,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超過一半的蘋果收成被刮走。另一起令這些老果農們記憶猶新的自然災害是三年之后的干旱。這個地獄般的夏季使次年的蘋果產量下降了15%。那么,當地農民是如何應對這兩起自然災害的?
改變首先產生于非合作型農民中。在91年的臺風摧毀了一部分蘋果樹之后,少數非合作型農民開始嘗試種植其它的果樹,例如桃樹、梨樹、葡萄等。這時他們并不清楚這些嘗試的效果如何,而94年的那場導致減產的干旱卻意外地充當了一名評判官的角色:人們發現,只有桃樹從干旱中堅挺地存活下來。而桃樹的優勢還不止于此,它們的收貨時間在臺風季之前!看到這些桃樹既能適應干旱的氣候條件,又能避免臺風的威脅,其他非合作型農民自然也受到觸動,桃樹的種植風潮在此類果農中逐漸蔓延開來。
相反,合作型農民以及他們所依托的研究所在這個問題上顯得更加謹慎:當地政府最終也通過為農民購買種子、建立銷售渠道等方式支持合作型農民種植桃樹,但這是在最初的桃樹種植十年之后。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研究機構需要向農民提供嚴謹可靠的方案,因此盡管桃樹種植在最初兩三年引發效仿浪潮,但這時人們仍無法確定嘗試能取得成功,畢竟鹿角一直被認為對于桃樹的生長而言過于寒冷。只有在嘗試的成功通過更長時間的驗證時,研究部門才能夠給出靠譜的指導意見。目前,當地350名蘋果果農中已有接近半數選擇了桃樹種植。
在鹿角,原來種蘋果的農民改種了桃子。
第二個故事:長野的蘋果美容記
在上一個故事中,盡管過程迥異,兩類果農最終都采取了相同的應對措施。但在接下來的故事里,面臨相同的挑戰,合作型農民與非合作型農民令人詫異地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長野地區是日本第二大的蘋果產地,這里每一項改變帶來的影響都有可能輻射到全國的消費者。上文提到氣溫的變暖已經對當地蘋果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響,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蘋果的顏值變低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采摘季到來前,大自然這位畫師可以對蘋果進行一次上色,而它使用的顏料十分特殊,那就是低溫。冷空氣浴的浸潤能夠使蘋果色澤紅潤賣相佳,而氣溫的升高導致長野的成品變得黯淡無光。
自家的孩子長殘了,做家長的果農當然著急,好在他們發現事情還是有轉機的,解決途徑就是:低溫不夠,日照來湊。如果將果實附近的葉片摘除,接收到更多日照的蘋果色澤能夠得到恢復,只是這樣做的代價是蘋果的甜度下降了。那么當地果農是如何做出選擇的?
由于營銷方式的不同,受訪的各13名合作型農民與非合作型農民給出相反的答案:
對于合作型農民而言,他們并沒有接觸到消費者,而是將種植的蘋果通過農業合作社等中間渠道投入市場。因此,合作型農民首要的考慮因素是保證銷售渠道的穩定。如果蘋果因為賣相下降而被銷售方拒絕,這是果農們無法接受的。這部分果農的選擇就很明顯了:在當地農業專家的指導下,他們摘除果實附近的葉片,在地面鋪設反射材料使果實接收的日照更強、更均勻,甚至直接用果實色澤更誘人的蘋果品種取代了現有品種。經過一系列的努力,他們保住了現有的銷售渠道。
而在另一邊,非合作型農民的溝通對象是消費者或零售商,這種面對面型的銷售方式使得果農可以很容易地得知消費者的喜好。在這個案例中,這些非合作型果農一開始也很忐忑,他們不知道消費者的喜好。然而,他們很快得到反饋,他們的消費對象更喜歡不好看但是甜味足的蘋果。
明確了消費者的傾向,這些果農干脆就以不摘葉片的甜蘋果作為賣點。為了保證蘋果的甜度,他們還推遲采摘時間以應對氣候轉暖造成的成熟時間延遲。這樣一來,最終出售的蘋果價格比較低,但對于這部分果農來說,他們在沒有使用額外勞動力的情況下還是成功地占據了一部分的市場。
在長野,農民仍然種植蘋果,不過他們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應對蘋果品質的下降。圖片來源:fotonin.com
應對策略的碰撞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情境下,兩類果農出于銷售渠道、信息來源等不同往往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首先對于非合作型農民而言,他們采取的應對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應對措施的來源就是這些農民自身,而使他們做出應對的驅動力則是與從消費者口中獲得的信息反饋。通常這些嘗試從小范圍開始,通過與消費者的交流他們不斷排除錯誤答案,最終選出最滿意的選項進行推廣。他們敢于做出自主嘗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占有更多土地資源,因而可以劃出一小部分土地作為試驗田,即使不成功損失也不嚴重。
而合作型農民的改變則是自上而下的:他們獲得的幫助來自于研究機構。當氣候變化或自然災害對他們的農作物造成負面影響時,研究機構針對他們最迫切的需求給出解決方案。由于這些方案的可行性已經得到了驗證,因此果農不必承受嘗試失敗的風險。這部分果農通過合作社有了固定的銷售渠道,因而保證產品達到標準、維持現有的銷售渠道就成為他們努力的方向。
他們需要保證蘋果的品相不出現滑坡。同樣,在所有果農都為合作型的南非埃爾金地區,過高的氣溫已經使當地蘋果出現明顯的減產,所以他們從研究部門那里獲得幫助——改進的化學藥劑配方和更適應高溫的新品種,從而穩定住蘋果產量。
根據上面的描述,這兩種應對方式似乎如同其對立的名稱一樣水火不容,但實際上兩者可以結合起來取得更好的效果。鹿角桃樹替代蘋果樹的案例就是一個范例:
非合作型農民自下而上的變革在前,他們的嘗試結果可以為研究機構提供參考,而研究機構則可以在眾多的試驗取得結果之后選擇最合適的進行推廣。在日趨復雜的氣候條件下,多種應對手段的結合可以使得農民對環境的適應更具彈性。這篇論文的作者之一,小林教授最后提到,這項研究為農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研究提供了線索。人們目前對于這一方面的了解并不多,而針對更多地區、更多農作物種類的此類研究可以為氣候適應政策提供關鍵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