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四年,終于拿到這張銷售證了!”近日,天凝鎮鎮東村養殖戶陳海龍欣喜不已,他終于拿到了省海洋與漁業局頒發的《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正式獲得大鯢(俗稱娃娃魚)銷售權,成為全市第一個拿到娃娃魚銷售許可的人。
圓圓的腦袋,靈活的四肢,長得像放大版蜥蜴……娃娃魚,因叫聲像嬰兒哭聲得名,喜生長在陰暗、潮濕山區,在我縣這樣的平原地區養殖是不被人看好的。4年前,當陳海龍第一次引進500尾娃娃魚飼養時,一度遭到了省海洋與漁業局的婉言勸阻,但在陳海龍的精心飼養下,娃娃魚很好地存活了下來,且成活率達到90%以上,也正因此,省海洋與漁業局逐漸對其認可,并給他頒發了《馴養繁殖許可證》。
有了《馴養繁殖許可證》,還遠未達到陳海龍的預期目標。“我想讓娃娃魚進入市場,走上餐桌,獲得銷售許可。”但要獲得銷售許可,必須滿足養殖規模達2000尾、具有自繁自育能力等苛刻條件。近些年,他經省市縣三級水產技術部門的悉心指導,先后投入約200萬元,從浙江永強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引進了約1500尾娃娃魚幼體,并對原有的溫室大棚等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強化對養殖水體的水質處理與調控,模擬自然狀態下娃娃魚生長環境,探索出了適合平原地區飼養娃娃魚的養殖方法,終于順利拿到了銷售證。如今,陳海龍飼養的娃娃魚已可上市銷售,初定每公斤560元,目前正在積極尋求市場。另外,他培育的娃娃魚幼苗正在孵化,預計20日后可供應。
縣農經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陸立剛介紹,娃娃魚是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是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品種,野生娃娃魚繁殖出來后進行人工飼養的叫子一代,再下一代叫子二代。在同時具備繁殖、銷售兩張許可證的情況下,子二代娃娃魚可以上餐桌,屬合法行為,同時,陸立剛表示,目前,我縣正在開展溫室甲魚養殖退產,而娃娃魚養殖較為環保,幾乎對環境沒影響,利潤空間較大,未來不失為養殖戶轉產的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