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困惑、糾結和適應之后,在今天的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判斷已成為共識。在大環境的籠罩下,國內糧食供求也逐漸進入了新的周期,市場矛盾逐漸突顯,糧食購銷也呈現出了“新常態”,市場思維定勢不斷被打破。
“三量齊增”成為“新常態”
雖然我國已實現夏糧“十二連增”、全年糧食“十一連豐”,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進口數量和庫存量同增的局面。
“三量齊增”現象確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情況,但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有其必然性。由于政策的支持,農民種植積極性提高,糧食連年增產;由于政策的支持,國內糧價連年走高,國內外價格倒掛,進口壓力增大;由于政策的支持,政策性收儲力度加大,龐大的庫存應運而生。
難道是政策“惹的禍”?
對此,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高級分析師申洪源認為,“政策的初衷是好的。盡管‘三量齊增’的情況會繼續對我國的糧食市場造成不良影響,如糧價下行、財政壓力大、市場依賴度提高等,但問題的根源在于終端消費難以支撐當前的供應局面。”
“我們可以積極正確的看待‘三量齊增’”,申洪源表示,“在階段性供應寬松的背景下,‘三量齊增’可以給予我國糧食市場及農業發展更多的調整時間和改進機會。例如可以適度降低對產量的要求,而通過在較高的‘庫銷比’時期來調整我國的農業種植結構,適度開展休耕,并給予農民適當補貼;或是利用‘三量齊增’時期來調整國內粗放型生產方式,通過加大進口和擴大儲備投放來緩解國內的水資源、環境資源以及生產種植等方面的壓力;還可以適當利用進口糧食品種的價格優勢或質量優勢來刺激國內對于優質品種的推廣和種植。”
倉容偏緊是“硬傷” 新糧收購難度增大
多年來的糧食收儲政策穩定了農民收益,是國內糧食連年增產的重要推動力,但隨之相關問題也在一些地區不斷顯現:連續的政策性收儲使得大量糧源進入國家庫存,國家政策性糧食拍賣銷售不暢,多年累積疊加,造成局部地區倉容緊張,新糧收購難度增大。
以玉米為例,據測算,當前我國臨儲玉米結余量約1.5億噸,且因大豆、棉花、雜糧等種植區域不斷向玉米轉移較明顯,中華糧網預測,2015年我國新季玉米產量有望達到2.19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
從2008年開始,國家在東北地區推行玉米臨時儲備政策。在當年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該政策對于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正是由于這個政策,導致東北地區糧食倉容嚴重不足。據中儲糧吉林分公司購銷計劃處處長宋海河介紹,目前分公司轄區各種性質糧食嚴重超負荷,玉米最為嚴重,當前倉庫已爆滿,銷不動、調不出、儲不下,深加工嚴重開工不足,飼料用糧大幅減少且低成本替代品增多。“目前分公司和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已沒有空余倉容,加上租庫收購人員有限、委托收購風險隱患多,大量積壓的糧食將出現管不了、管不好的問題。”宋海河說。
在產糧大省河南,連續多年啟動小麥托市收購,在確保農民賣糧渠道通暢、保護農民種糧收益和種植積極性的同時,倉容緊張的問題同樣突出。據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相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河南轄區內中央事權糧食已超3000萬噸,當前直屬企業倉容已經充分利用。若后期再啟動政策性收儲,將面臨倉容不足的問題。
10月8日,國家糧食局發布通知用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當前的糧食儲存形勢:“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對此,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表示,“由于近年來政策糧主導作用較為明顯,在當前政策變革時期,其它主體收購會更加謹慎,導致政策外收購主體減少,從而再度強化市場對政策性收購的依賴。同時,政策性定價不能很好的反應供求關系,價格信號失真,也使糧食品種結構性失衡現象突出,于是就表現為一些品種庫存積壓較為明顯”。張智先建議,“應增加種糧農戶補貼,在保證農戶種糧收入的前提下,加快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進程,讓價格反映真實的供求,引導種植結構的調整。”
庫存問題待解,而秋糧收購的壓力已經襲來。新糧下來了哪里能存,始終是糧食流通環節的“頭等大事”。此前,中央已啟動新一輪的糧庫建設,應對國內糧食收儲設施能力嚴重不足的瓶頸。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三部門聯合印發的《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下稱《規劃》)中表示,在2015年底之前,要完成“集中新建倉容5000萬噸”任務,以緩解黑龍江、吉林等糧食主產區,和中儲糧總公司倉儲嚴重不足的窘境。
過高的糧食庫存始終盤踞在糧食倉儲與流通領域,進而影響到整條產業鏈。解決倉容不足是當務之急,但是補充倉容畢竟治標不治本,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后續問題更是重中之重。當前中國在糧食物流、應急供應體系、糧油質量檢測監測、糧情監測預警、促進糧食節約減損等五個方面仍是短板,此次政策調整與改革將會從以上方面通盤考慮、逐個擊破。
近日,財政部副部長劉昆在黑龍江、吉林等地就今年秋糧收儲準備以及糧食倉儲設施、科技儲糧、智能化建設情況進行調研時指出,各級財政部門要及早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著重做好騰倉壓庫工作,保證今年秋糧及時收儲入倉,不出現農民“賣糧難”問題。據了解,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在政策性糧油競價拍賣銷售、加工企業補貼、簡易倉儲設施建設、跨省移庫、糧油利息費用補貼撥付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尤其是在中央財政收支形勢較為緊張的情況下,近期提前預撥了明年一季度238億元政策性糧油利息和保管費用補貼資金,支持中儲糧積極落實收購資金、加強倉儲保管。
糧食進口真的“猛于虎”嗎?
因全球糧食供應充足,且新年度小麥、玉米和大米豐收在望,同時國際油價大幅回落,全球能源價格大幅下跌。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間,國際谷物價格則整體下跌35.7%,跌至五年最低,其中小麥價格下跌40%,稻谷下跌16.5%,玉米下跌38%。相對應的國內糧食價格,在相同的時間段則分別上漲了13.7%、16%和29%。
其實,從2012年起我國所有糧食品種價格已全都高于國際市場離岸價格,且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9月在《求是》發文稱,目前國際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價格分別比國內價格每噸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而這給國內市場帶來一定沖擊,糧食進口數量持續增加,擠占了國內市場銷售份額。而中國海關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9月份我國谷物及谷物粉進口量為313萬噸,2015年1-9月共進口2608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2%;大豆前9個月累計進口5964噸,去年同期5274噸,同比增加13%。
對此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三大主糧由于受關稅配額調控,其直接進口量其實并不多,大概在300到500萬噸。但是以玉米為例,我國南方玉米進口完稅價格低于國內玉米800元/噸以上,特別是高粱、大麥、木薯作為飼用的替代品,沒有關稅配額限制,進口數量激增。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年全國高粱、大麥、木薯及玉米等替代品進口量超過3000萬噸,可替代國內玉米數量在3100萬噸以上,這必然對國內玉米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在進口糧食品種結構方面,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生產和消費的結構不對稱,即農產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是進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去年進口糧食突破1億噸,但其中七成以上是大豆,全年進口大豆7140萬噸,同比增長12.7%。而國產大豆產量只有1200多萬噸,表明我國大豆生產滿足不了國內需求。”有些國內短缺品種確需進口,除大豆外,進口部分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飼料用玉米滿足了國內多樣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調劑性質,主要原因還是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農業競爭力不強。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巡視員胡恒洋也指出,深化糧食流通體系改革中,要完善糧食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推動糧食進出口調控從“主要控制進口”向“有效利用國際市場”轉變。
“去庫存化”任重道遠
當前來看,中國的糧食庫存量世界第一,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中華糧網根據政策性糧食收購數量及拍賣成交情況測算,截至目前,我國政策性小麥庫存約4000萬噸,臨儲玉米庫存約1.5億噸。稻谷、小麥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玉米執行臨時收儲政策,農民確實得到了實惠,但經過近10年來的實施,也到了難以為繼、危如累卵的時候。
關于糧食高庫存的問題,有市場人士認為,生產連年豐收與消費疲軟、價格天花板與適度保護農民利益之間的矛盾,導致糧食去庫存困難重重,在沒有重大調整政策出臺的前提下,國內糧食高庫存的態勢或將持續到“十三五”期間。當前,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試點工作已經開展,油菜籽收購也已告別臨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的決定性作用愈發顯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國家當初通過糧食托市收購來穩定市場,但現在托市收購遭遇麻煩,全盤否定和馬上取消托市收購是不合適的。他指出,“要避免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即托市收購要不就是把價格托的高高的,要不就不托市。當然,供求過剩的時候市場是可以通過降價調節過來的,價格下降出現賣糧難,農民種地不劃算自動不種或者少種來減少產量,但是這個是一種破壞性的調節!完全交給市場,糧食生產結構肯定會調整,這種調整有可能會出現調整過度的問題。”因此,糧食調控政策改革是長期的,不能一蹴而就,政策既要適應過渡期的現狀,又要著眼于長遠,這并不是一件易事。
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與國際競爭力,并漸進地將糧價決定權逐步還予市場,確實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明智選擇。業內人士建議,當下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推進科學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農業規模化經營,積極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并建立高效的農業信息傳播渠道,化解供需雙方在不同區域間的信息不對稱困境,從而有效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以及農產品加工與流通效率。更多發揮市場作用,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是新形勢下更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在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面前,需要發展的眼光,而只有讓市場發揮應有的作用,農產品市場所面臨的僵局才能被打破,主體的活力才能被激發,產業鏈本身所具備的自我運轉、修復能力才能逐漸成熟。
總之,“去庫存化”這件事情,將會困難重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