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兗州區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生產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但受到苗木種植、村莊搬遷、采煤塌陷等多重影響,近年來,兗州糧食的種植面積呈遞減趨勢。如何在有限資源下,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農民增產增收,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增加科技要素、創新耕作模式、探索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一個個糧食增產“新招”的廣泛應用,使得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高,實現了總量與增收再突破。在廣袤沃野上,唱響了農民增產增收致富的幸福之歌。
新技術取代“老把式”———百畝田多出七畝地
“前面這片麥田全部由我們合作社托管,大約有980多畝,目前長勢比較好,預計今年產量至少能在1100斤以上。”5月27日,在一畦畦黃燦燦的麥地里,兗州區小孟鎮沙窩村惠農合作社社長仇漢華向記者介紹,明顯寬出“常規”的畦子,采用的是小麥“雙寬”種植技術。
在沙窩村的地頭上,豎著小麥玉米一體化栽培高產穩產示范區的牌子,而這樣的示范區,在全區7個鄉鎮都有。該區成立了技術指導小組,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農藝標準和機械作業規范,加大技術培訓力度,組織引導農民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
針對傳統的播種方式田間畦埂占地面積大、漏光多、缺苗斷壟和疙瘩苗多的實際問題,兗州區農業專家聯合山東農業大學教授,通過近幾年的試驗,摸索出了這項適宜本地應用的增產技術。“今年小麥播種時,合作社托管的全部采用這種新的技術,能增加7%的土地使用面積,我980多畝,算了一下,大約增加六十多畝地,還沒有缺苗斷壟的現象,這樣兩項綜合起來,能增加到10%左右的產量。”很快,仇漢華嘗到了“新式種地”的甜頭。
為推廣小麥“雙寬”的種植模式,兗州區出臺獎勵扶持措施,利用項目資金對小麥玉米一體化增產模式中的播種機械進行補貼,玉米單粒精播機每臺補貼2000元,小麥寬幅播種機每臺補貼3600元,全區共推廣玉米單粒精播機200臺、小麥寬幅播種機150臺。目前,該區小麥寬幅播種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預計年可增產小麥達500萬公斤。“省水、省肥、省人工,抗病、抗倒、效益增,農民每畝增加收入350元”,兗州區農業局長張士坤介紹,這種模式綜合運用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科學分配全年光熱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構建優勢群體,實現穩產、高產、高效的目標。今年麥收期間,兗州大力推廣“小麥聯合收獲———糧食運輸———秸稈還田———玉米夏直播”一條龍作業模式,使夏收、夏種一次完成,“三夏”變成了“兩夏”,小麥收割與玉米免耕播種壓茬同時進行,保證還田秸稈不影響玉米播種作業,實現以收獲促播種、以播種促禁燒的良性循環。
插花地被家庭農場代替———新型經營主體凸顯規模效益
漕河鎮河南村種糧大戶甄勇原來從事農資經營,2013年3月社區上房后,大多數村民流露出不想種地的意愿,甄勇于2013年7月承包了本村400畝地,并于2013年8月成立幸福家庭農場,也是兗州區第一個在工商局注冊成立的家庭農場。
土地集中了,成本和費用也增加了,規模效益也體現了。當年秋季玉米平均畝產1100多斤,400畝地共收獲44萬斤,賣了50萬元,除去土地流轉租金、生產成本等各項費用,凈利潤9萬多元。
除去地里收入外,甄勇還有一塊收入,就是種糧大戶補貼。按照去年的標準,省里每畝地補貼230元,400畝地能領到8萬多元的補貼款。在技術指導上,區農科所技術員蔣明洋包保甄勇,提供一對一技術服務,另外農業局在他地里搞了40畝高產攻關的實驗田,免費提供化肥、種子。“村里對著400畝地做了調整,田成方地成塊,方便大型機械的使用,便于管理。”談起國家對種糧大戶的支持,甄勇高興地說。
近年來,更多的農民像甄勇一樣,以土地入股、轉包、承包的形式流轉土地,全區超過20萬畝土地流轉到農戶、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手中,流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40%,其中涌現出100畝以上種糧大戶154戶,注冊成立農民合作社350家、家庭農場24家,土地全部流轉的村50個。
單打獨斗變抱團打天下———種糧大戶組成“聯合艦隊”
5月27日,在大安鎮后白樓村的種植基地里,種糧大戶曹留生正忙著搬新家。記者在現場看到,后邊是高大的倉儲設備,前邊一排整齊的平房,有維修車間、辦公室、廚房等,而后邊1000多平方的倉庫里堆放剛購買3臺嶄新的1104拖拉機、3臺小麥自走式聯合收獲機和3臺玉米清茬免耕施肥精量播種機。“這9臺機械,除去市里、區里的補貼外,我總共投入57萬多元。”麥收在即,曹留生已經準備就緒,就等著顆粒歸倉了。
前期投入這么大,曹留生是有底細的,一是中央一號文件扶持政策好,種糧大戶們吃了定心丸;二是種糧大戶聯盟擔保貸款,解決了資金難題。
針對種糧大戶們資金和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去年7月,兗州市農業部門與金融部門牽頭,吸納40家種糧大戶成立的信用合作聯盟,通過定期召開會員大會和理事會、開展技術培訓等形式,為種糧大戶們提供一個信息溝通和經驗交流的平臺。根據《兗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戶信用聯盟信貸服務協議》,聯盟會員成立聯保小組,為聯盟會員進行擔保。除糧食生產擔保貸款外,在聯盟內將實行統一糧食生產技術規程、統一生產資料購進、統一機械調劑使用、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糧食銷售、統一信息服務,從而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種糧風險,促進種糧大戶之間“抱團發展”。據測算,這種資源共享式的服務可種糧大戶畝均增收400元,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合作社團購農資一是價格便宜,二是商家直接運送過來,節省運輸成本。拿化肥來說,100斤的二銨155元一袋,統一采購后122元一袋,每袋便宜28元,合作社一次要了一車皮60噸,廠家直接發到火車站,很省心。”曹留生介紹。
聯盟將進一步加強聯盟內部運作管理,通過建立自己的一套信用評審體系,與銀行的評價體系相銜接,這樣聯盟對會員的信用評價可以作為銀行信用評級的直接依據,實際上就是將來可以用信譽做抵押,聯盟會員彼此熟悉也可以有效的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