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0月中旬,我國春播菜籽收割工作已接近尾聲,其中內蒙地區收割基本完成,西北產區收割進度亦接近八成左右。但受制于國家臨儲托市制度的終結,上述產區菜籽不僅價格暴跌,出貨難度亦顯著增大,這讓人不禁要問:春播菜籽,路在何方?
托市取消,補貼未定,當地油廠拒絕收購
今年我國菜籽收儲政策全面去托市化,春播產區預計將不會執行托市收購。而至今為止,國家及地方政府沒有提及任何菜籽收購補貼方案或細則,使得當地油廠觀望心理較強。客觀的講,早在2013年春播菜籽價格利潤已不再可觀,工廠之所以能維持開機壓榨,絕大部分原因是執行國家臨儲托市政策,自身承擔風險較小,年度結算時略有盈余;但今年托市政策的終結,將使得工廠壓榨生產面臨更大的風險,特別是今年國產菜油及菜粕行情異常疲軟,油廠壓榨虧損的可能性很大。據本網了解,除新疆外(菜籽收割進度相對偏慢),內蒙古及西北菜籽產區開機油廠不足一成。收購主體的拒絕采購直接導致當地菜籽價格大幅下跌,截至本周內蒙古呼倫貝爾菜籽價格已低至1.73-1.75元/斤,遠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55元/斤,跌幅達到0.8元/斤,堪比長江流域冬播菜籽,令人咋舌。此外據當地貿易商反饋,當地個別油廠入市參與原料收購,但克扣標準異常嚴格,基本低于市場價收購,隨后以市場上收購的價格轉手出貨,僅賺取克扣菜籽差價,攪亂當地市場,并迫使貿易商被動的下調出貨價,搶占下游市場。
長江流域產區需求低迷,春播菜籽外運受阻
今年冬播產區菜籽相關產品行情低迷,理論上天氣轉冷對菜油行情有一定的提振,但無論是現貨成交還是市場價格均無較大起色,而菜粕行情更是隨著水產養殖的結束而一瀉千里,簡單概括就是“菜油旺季不旺,菜粕淡季慘淡”。基于對產品市場的前期預判,當地油廠大多謹慎采購原料,除四川外,其于省份無一家工廠收購菜籽總量超過2萬噸,且開機生產時間最多為2個月。而隨著產品行情繼續惡化,上述地區油廠恢復開機僅存理論上的可能,以往春播菜籽“北糧南運”的現象恐難再現;而四川地區菜籽補貼結束后,當地油廠大多停機觀望,對原料的采購積極性下降,且當地油廠表示,西北及內蒙菜籽所榨菜油顏色偏黑,且香味不及當地菜籽,因此即便上述菜籽價格低于四川本土菜籽,工廠方面收購興趣不大。
綜合來看,筆者認為春播菜籽后期形勢無外乎兩點:其一,靜待西北及內蒙產區收購補貼政策。筆者猜測,11月份政府方面有望發布菜籽收購補貼的相關政策,以保護全國唯一雙低菜籽產區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目前當地工廠生產利潤基本維持盈虧平衡,若原料采購享受補貼,工廠將得到一定的利潤空間,進而刺激其采購生產。其二,寄望于四川產區11月部分恢復生產。本網推測四川地區工廠不會全面停機休假,預計11月將有部分中大型油企恢復開機,而當地菜籽原料寥寥,油廠或將考慮當地菜籽與西北菜籽摻混壓榨,調和菜油顏色及香味,如此一來將一定程度上帶動春播菜籽需求。但客觀的講,上述兩點均存在不確定性,春播菜籽行情目前看來依然是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