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銅仁市不斷深化現代農業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今年該市在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科技服務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同時啟動了農機、植保、基層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改革工作,闖出了一條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銅仁以現代農業園區為改革試點的主平臺,不斷優化配置土地、設施、裝備、科技、投入等生產要素,推動農業園區建設,促進茶葉、畜牧、果蔬等主導產業及特色產業規模集群發展,創建了“農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據統計,銅仁創建了各級農業園區190個,比上年增加129個。目前省級農業園區34個,市級園區50個,縣級園區106個;園區中國家級3A級景區2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前三季度,該市34個省級農業園區完成總產值103億元,同比增長29.3%,總銷售收入71.52億元,同比增長23.6%;接待游客人數203萬人,同比增長2.6倍;旅游收入6.3億元,同比增長4.2倍。

銅仁市碧江區和平鄉和平村聶淑珍帶領村民流轉土地創建家庭農場,通過種植蔬菜實現了增收致富,一年有十幾萬元收入。

德江縣今年從山東壽光引進高科技農業技術,在合興鎮農業園區建50畝示范園,目前10個黃瓜大棚日產黃瓜8000公斤。圖為工人在管理黃瓜藤。

印江自治縣啟動茶葉秋冬季管護工作,通過加強茶葉技術指導和大力推廣農機具管護力度,為來年茶葉增產增收打牢基礎。圖為新寨鎮后壩村群眾管護茶園。

印江自治縣板溪鎮凱塘村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先后投入近百萬元建立了70畝苗圃基地,種植馬尾松、柏樹、蘭竹、杉木等苗木,預計年利潤25萬元左右。

松桃自治縣農機中心利用植保無人機對普覺、正大等現代高效茶葉示范園區進行管護,節省大量人力資源,降低生產成本。

玉屏自治縣引進廣東溫氏集團,采取“公司+代養戶”的發展模式,在全縣大力推行生豬養殖。圖為朱家場鎮桐木溫氏養殖小區的養殖戶在清掃圈舍。
盤活
盤活土地資源 壯大集體經濟
“土地權屬不清、邊界不明,不僅容易造成矛盾糾紛,而且阻礙土地流轉,影響產業發展。”近日,記者在印江自治縣新寨鄉大云村采訪時,村支書冉啟強如是說。
大云村是印江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試點之一,目前已完成公示,即將發放權證。冉啟強說,通過確權頒證,能讓土地資源發揮價值和效益,讓群眾富起來。
近年來,銅仁市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市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改革當前承包地地塊不實、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的問題,改農戶耕地資源為資產,賦予農民清晰的土地財產收益權。
據了解,目前該市碧江區已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今年進一步在其余9個區縣16個鄉鎮232個村啟動了試點工作,其中97個村已完成權屬調查,6個村完成了審核公示,3個村建立了登記簿,完成實測面積10.11萬畝,完成5.015萬戶的權屬調查,為0.14萬戶建立了登記簿。
在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該市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抵押貸款。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挖掘土地價值潛力。“群眾不僅可用資金、勞動入股合作社分紅,還能流轉土地入股。”德江縣堰塘鄉高家灣村支書高涯軍說,每戶群眾靠土地流轉可穩拿數千元收入。
據了解,該市目前利用出租、入股、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169.51萬畝,農戶利用承包經營權證抵押貸款達6000多萬元,用于茶葉、畜牧業、中藥材、蔬菜、水果、油茶等產業發展,加快了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步伐。
隨著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也逐步壯大。高家灣村利用集體資產入股合作社、向合作社提供服務等方式增加集體收入,從“空殼村”變成了集體收入近百萬的先進村。
銅仁市開展村集體資產股份量化改革試點,創新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和經營方式,推動集體資產從“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的股份制轉變。
該市建立統分結合,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建立結對幫扶,整合投入的培育機制和建立市場導向、因村制宜的發展機制,與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相結合,與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與推進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相結合,與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相結合,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據統計,該市空殼村數量從去年的2214個減少到現在的52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從46個增加到145個,其中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
創新
創新經營模式 培育新型主體
昔日荒山野嶺,如今遍地牛羊。近日,記者在思南縣許家壩村看到,牛羊點綴山野間,一派迷人的草原風光。
3年前,浙江商人林海兵來到思南,看中這里的生態優勢與政策環境,在荒山上開辟牧場養殖黃牛,并按照“企業+代養戶”模式帶動群眾養殖。
“公司把小牛分給農戶代養,簽訂代養合同,小牛長大出欄后,按合同約定,把超出原來體重部分的收益按1:9分成,其中公司為1、農戶為9。”林海兵介紹,農民不需支付費用,只要在公司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生態飼養及放牧即可。
“公司+代養戶”發展模式是銅仁市在推進山地畜牧業發展中的創新之舉。該市還探索出“公司+家庭農場”、“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在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起較為緊密的利益鏈接。同時,還探索形成了政府+企業+銀行+擔保公司+代養戶“五位一體”共同推進產業發展的合力。為此,省政府于今年9月在銅仁召開了全省山地生態畜牧業發展大會,總結推廣銅仁山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銅仁市深化現代農業經營機制改革,不斷探索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培育機制,創新經營發展模式,使傳統分散小規模生產轉變為現代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變以往“產加銷”分割經營為現代“產加銷”一體化經營。
玉屏自治縣在生豬產業發展中引進廣東溫氏集團,采取“公司+代養戶”模式,養殖戶只負責建圈和飼養,公司提供仔豬、飼料、技術,并保價收購銷售,保證養殖戶每頭豬獲利在150元以上,每個養殖戶年獲利在10萬元以上。
“這種模式能迅速提高養殖業的規模化程度,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有效帶動群眾增收。”銅仁市農委畜牧辦主任馬仲元說,群眾建的圈舍實際上成了企業的一個個“生產車間”,無需承擔市場風險,可獲得較為穩定的收入。
該市還創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培育機制。該市在每個主導產業篩選3至6家有一定基礎、發展潛力大的農業企業作為產業發展龍頭企業,從資金、政策、金融等方面著手,加以重點培育。
今年,該市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1家,新增規模以上龍頭企業10家,重點扶持50家特色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
同時,該市把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重點,在全省率先探索出領導掛幫到農場、技術服務到農場、政策落實到農場、產銷銜接到農場、規范管理到農場的“五個到農場”發展模式。
碧江區和平鄉黎淑珍是2014年認定的銅仁市級家庭農場主,今年她又創建了QQ農場。“目前做好的QQ農場有30多塊地,但預訂的已經有200多人,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黎淑珍高興地說。目前,黎淑珍家庭農場已經成為銅仁市家庭農場發展的典型代表。
今年,該市將新認定市級家庭農場200家,使全市市級家庭農場累計達到336家。
科技
科技陣地前移 助力高效農業
今年5月,我省首屆春茶斗茶大賽上,沿河自治縣推送的“梵凈山·古樹針形茶”勇奪古樹茶類金獎“茶王”,并在隨后舉辦的公開拍賣會上,拍賣出每斤5800元的高價。
這款金獎“茶王”由銅仁市農委沿河科技服務工作站研發。今年,該工作站入駐沿河新景生態茶產業示范園區,利用園區內塘壩鄉榨子村古茶樹資源開展古茶樹綠茶、紅茶、白茶適制性研究。
銅仁市農委沿河科技服務站取得的這張成績單,是銅仁市農業科技服務站進駐農業園區開展工作的一個縮影。
今年,銅仁市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體制機制改革,組建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站進駐農業園區,選派技術人員入駐并結合園區實際開展高效農業技術推廣、農業課題研究、新品種引示等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該市實行一個園區、一個工作站、一個課題的“三個一”工作模式,整合人、財、項目,集農、科、教等功能于一體,陣地前移實施定點精準服務,為現代農業跨越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切實解決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目前,該市農委選派了70余名茶葉、畜牧、蔬果、糧油、水產方面等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與各區縣農牧科技局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組建了11個市級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站,分別入駐全市10個區縣的省級農業園區和兩個國家級龍頭企業。
同時,該市各區縣也選派科技人員在省級農業園區組建了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站,實現了34個省級農業園區科技服務工作站全覆蓋。
“科技服務站進園區,有效緩解了農業園區科技人員少、科技投入少、創新成果少,以及農科教企結合不到位、政技物企融合不到位、科技成果轉化不到位、科技骨干培育不到位的‘三少四不到位’問題。”銅仁市農委總農藝師楊文說。
分布各地農業園區的農業科技服務站,改傳統的流動咨詢服務為定點精準服務,改傳統的分散獨立服務為整合集成服務,改傳統的生產環節服務為全產業鏈服務,改傳統的成果應用為主為創新與應用并重,形成了以激勵引領和考核驅動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服務機制,推動了市區縣農業科技人員下基層、到一線,為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提供產業發展前、中、后各階段全方位指導,服務于“產、加、銷”全產業鏈。
玉屏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站在玉屏茶花泉農業園區建設160畝臺灣精品水果引種示范基地,引進百香果、檸檬、番木瓜、網紋甜瓜等進行試驗種植。其中網紋甜瓜平均單果重2.71公斤,畝產達1800余公斤,按出田價6元/公斤計,畝產值達10800元。
此外,石阡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站入駐石阡本莊蛋雞產業園區后,選取5個規模養殖場作為核心示范基地,著力推廣蛋雞“五化”高效綜合養殖技術。5個場18.7萬羽存欄蛋雞平均每只雞的產蛋量達243枚,較去年增加9枚,產值增加4.5元。
通過組建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站,該市省級農業園區科技服務人員達到920人,農業園區科技資金投入3734萬元,承擔市級以上相關部門農業科研項目19項,研發新產品23個,引進新技術104項。
改革
改革服務形式 提升保障能力
組建農機、植保、基層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組織,搭建服務平臺,提高服務水平與效益,是今年銅仁市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的重點。
該市把農機、植保、基層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改革,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不斷創新模式、提升服務能力、轉變經營方式,著力解決農業“粗放經營”的問題。
在木黃鎮食用菌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食用菌菌棒生產車間里,菌棒生產設備一應俱全。
“我們以資產入股的方式,購置食用菌制棒機,建起機械化生產流水線兩條。”印江自治縣木黃鎮惠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全年可生產菌棒1000萬棒,產值2800萬元。
此外該農機專業合作社還建設了溫室大棚、冷庫設施等,配置了運輸、裝載、粉碎、栽培及滅菌、消毒等食用菌專用機具。
銅仁市按照產權明晰、管理規范、經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分配機制合理的要求,組建農民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該市已建農機合作社89個,入社成員3103戶,有農業機械3314套,作業面積39.162萬畝,農機服務收入3482.2萬元。
在植保社會化服務改革方面,銅仁市創新農作物防疫模式,變單家獨戶防治為整體防治,變分散防治為集中防治,變零星防治為連片防治,提高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能力。
目前,銅仁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達20個,有機手312人、機具201臺,在小麥、油菜、玉米等作物上開展全程承包防治、代防代治和應急防治服務,簽訂合同1120份,已完成防治面積6.28萬畝。
思南縣科龍植保專業合作社以“‘公共服務機構+統防統治服務組織+農戶’整村推進”、“‘統防統治服務組織+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發展”等服務模式,完成水稻、果樹、蔬菜病蟲害防治面積8540畝。
此外,銅仁市還啟動基層動物防疫改革試點鄉鎮16個,在全市建成了基層動物防疫合作社或服務部8個。
玉屏自治縣朱家場鎮去年組建了畜牧技術服務公司后,通過實施強制免疫工作模式、疫苗供應模式和部門服務監管模式,使動物防疫從原來的“政府指派服務”轉變為“政府購買服務”,從“計劃性安排、政府性管理”轉變為“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從動物疫病免疫以“春秋”兩季集中免疫為主轉變為“常年免疫”,將防疫技術人員從“政府聘用制”轉變為“企業聘用制”,防疫質量和密度有了明顯提高。2015年朱家場鎮畜禽免疫密度達到95%,家畜口蹄疫和禽流感的監測合格率均達到85%以上,均比上年同期提高10%以上。今年,玉屏自治縣在其他5個鄉鎮同步開展了改革,實現了基層動物防疫改革整縣推進。
朱家場鎮動物防疫模式改革是銅仁市基層動物防疫社會化服務改革的一個縮影。通過改革,基層動物防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提升,呈現職業化、專業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