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在農業部和中科院領導組織下,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GIAHS)取得了豐碩成果,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在32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占了11個,位居世界第一。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蒙古、朝鮮、中國代表PercyMisika10月13日在浙江青田舉行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項目總結及‘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授牌十周年紀念會”上致辭并高度評價說,“中國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構建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引領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十年磨一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探出新路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持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于2002年發起的一個重大行動,旨在發掘傳統農業的寶貴經驗財富,探索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2005年,糧農組織在6個國家選擇了5個不同類型的傳統農業系統作為首批保護試點,我國的“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經農業部推薦、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和聯合國大學技術支持,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第一批保護試點,并于2005年6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授牌的遺產地。經過10年探索實踐,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趟出了新路,成為GIAHS保護的的世界樣板;在青田的帶動下,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陜西佳縣古棗園、福建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統陸續入選GIAHS名錄;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凸顯,農民文化自覺性與保護積極性顯著增強,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和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已經成為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這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正在成為研究傳統生態農業的“實驗室”,展示傳統農業文化的窗口,生產生態文化型農產品的基地,開展生態文化型旅游的目的地。
完善保護體系加強制度建設,推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事業發展
為建立一個全方位、立體性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促進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部確立了“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指導思想,在中科院等有關專家的支持下,構建了政府主管、科學論證、分級管理、多方參與、惠益共享的管理機制;于2012年率先在國際上開展了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目前已分三批公布了62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出臺多項措施,在國際上率先頒布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成立了由農業、生態、環境、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等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建立了GIAHS工作經驗交流制度;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動態保護途徑,在有效保護傳統農業系統及其所蘊含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生態景觀、農業民俗文化、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通過農產品和特色食品加工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拓展了農業生產功能和發展方式,提高了農民收入,為遺產地帶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效益,讓遺產地農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最成功的實踐者。”
搭建平臺強化科技支撐,開展農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戰略研究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類復雜的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利用與傳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開展多學科、跨領域、多角度的綜合研究。在全球環境基金、農業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專項、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環保公益項目、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等的支持下,10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資源所聯合有關科研院所,開展了包括農業文化遺產的起源與演化、農業生物多樣性與適應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效應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多功能及多重價值與可持續性評價、生態農業與多功能農業發展、旅游發展潛力與可持續旅游發展對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基礎等方面的系統研究,完成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戰略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專著及文章;搭建起了系列平臺,倡導成立了“東亞地區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會”“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促進了農業文化遺產學科領域的發展與青年人才的培養,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隊伍;完成的咨詢報告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學普及工作。10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領域科研成果豐碩,既有效支撐了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引領了國際GIAHS保護理論研究。
中國經驗走出國門,提升了影響力、話語權
經過10年的發展,中國在遺產申報與管理、科學研究與成果推廣、政策融合與機制建設、學科發展與能力建設等各方面均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國的經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011年李文華院士當選為聯合國糧農組織GIAHS指導委員會主席,在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了領導作用。閔慶文研究員于2013年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頒授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別貢獻獎”,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獲獎人。我國遺產保護的經驗和做法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相關制度的決策參考,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推崇和借鑒,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事業的蓬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直接推動了糧農組織開展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中國的經驗輻射到越來越多的國家。2014年6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簽署了“南南合作”框架下開展GIAHS工作合作協議,農業部于2014、2015年連續舉辦了兩期“GIAHS高級別培訓班”,有30多個國家的60人次到我國學習考察,促進了更多國家加入GIAHS保護行列。在農業部的推動下,2014年召開的APEC第三屆農業與糧食部長會議通過的《亞太經合組織糧食安全北京宣言》強調,要“加大各經濟體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支持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方面所作的努力”。正是在中國政府等的強力推動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一項重要工作。10年來的發展,中國為推動全球重要農業遺產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成為我國農業國際合作的一項特色工作和農業對外交往的一塊“金子招牌”。通過GIAHS工作,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國際合作的影響力、話語權、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