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引導和鼓勵國內糧食企業“走出去”,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糧食企業,積極開展糧食倉儲、物流、加工、貿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不斷拓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空間,加快構建動態開放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國家糧食局近日發布通知,要求切實做好2015年秋糧收購和秋季安全儲糧工作。通知顯示,各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和中儲糧分支機構要在10月中旬到11月底期間聯合組織一次秋糧收購和安全儲糧、安全生產專項檢查工作。
當前,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長期薄弱和落后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推進,都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糧食收儲供應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糧食收儲倉容能力嚴重不足、物流通道不暢、應急供應能力薄弱、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等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凸顯。
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6月已經聯合發布了《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下稱《規劃》)。這也是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首個國家級專項規劃。《規劃》稱,到2020年,我國將力爭每年減少糧食產后流通環節損失浪費1300萬噸以上,損失浪費率下降40%以上,糧食消費更加科學合理,形成全社會節糧減損長效機制。
糧食倉儲倉容缺口大 每年糧食損失超3500萬噸
力爭年減少糧食損失浪費1300萬噸以上 損失浪費率下降40%以上
《規劃》指出,隨著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供需形勢的變化,糧食收儲倉容能力不足、物流通道不暢、應急供應能力薄弱、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糧情監測預警滯后、產后損失浪費嚴重等矛盾又日益突出,國家糧食供應安全仍面臨嚴峻挑戰。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糧食收儲設施能力嚴重不足。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達6.07億噸,相對于3.98億噸的商品糧數量,糧食倉儲倉容缺口巨大。糧食主產區中的東北地區尤為嚴重。《糧油倉儲設施建設方案(2009-2020年)》確定的原建設規模已不能滿足新的需要。基層糧食收儲設施陳舊老化嚴重的問題依然非常突出,安全生產隱患很大。
二是糧食物流通道不暢。隨著糧食生產繼續向主產區集中,主銷區和西部地區產需缺口進一步擴大,“北糧南運”格局更加凸顯。2014年全國有1.65億噸糧食跨省運輸,原糧跨省散運比例約25%,以包糧運輸為主。特別是鐵路散糧車因回空問題而尚未實現在全國范圍內運營,東北糧食入關和西南、西北流入通道能力不足。
三是糧食應急供應能力薄弱。我國自然災害頻發、應急保供任務艱巨。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應急加工和供應網點設施陳舊落后,功能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面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等應災應急供應能力尤其薄弱。
四是糧食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由于糧油質量安全指標快速檢驗能力不足,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不健全,糧食流通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尚未建立,造成糧食質量安全存在隱患。
五是糧情監測預警滯后。現有糧情監測預警體系尚不健全,缺乏完整統一規范的信息監測平臺和科學靈敏的預警預測功能。糧情信息采集不全面、時效性差,采集手段落后。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數據挖掘不深入,信息反饋不靈敏,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未建立,服務內容和手段單一。糧食庫存監管效率低,成本高。
六是糧食產后損失浪費嚴重。我國農戶存糧約占全國糧食年總產量一半左右,由于儲存條件差、設施簡陋等,農戶儲糧損失比例約8%左右。加上糧食倉儲裝卸運輸拋灑遺漏、過度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超過3500萬噸。餐飲消費環節的浪費更是觸目驚心。
《規劃》確定“糧安工程”建設的重點是,建設糧油倉儲設施、打通糧食物流通道、完善應急供應體系、保障糧油質量安全、強化糧情監測預警、促進糧食節約減損等方面,目的是徹底改善糧食倉儲、應急等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提升糧食收儲供應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宏觀調控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實施“糧安工程”是糧食流通工作的“守底線”工程,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5年至2020年。
為完成到2020年的總體目標,《規劃》建設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應急建設期(2015年),重點解決倉儲設施不足等緊迫問題,核心是主產區倉容建設和“危倉老庫”維修改造;二是整體推進期(2016~2017年),全面推進糧食流通領域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全面建成期(2018~2020年),全面完成“糧安工程”建設任務。其中,2015年底前完成集中新建倉容1000億斤任務,實現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戶數達到1000萬戶;到2017年完成全國“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到2020年基本消除“席茓囤”等露天存糧以及完成其它相應指標。
新常態下 中國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大力引導和鼓勵國內糧食企業“走出去”
“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為五大特征。”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日前發表在《求是》雜志的文章中稱,要深刻認識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的新特征。
糧食生產發展的硬約束與糧食消費剛性增長并存。據調查統計,2008年至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增長14.8%,而糧食消費量增長18.8%,預計到2020年糧食需求量在1.4萬億斤左右。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
更好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與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并重。糧食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高。這種兩頭擠壓的狀況,使得單純依靠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應越來越弱。
保障糧食數量安全與保障質量安全并進。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面源污染問題普遍存在,局部地區存在糧食農藥殘留、重金屬等超標現象,糧食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必須同步推進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
合理利用國際糧食資源與防止進口糧食沖擊國內市場并舉。近年來,全球糧食連獲豐收,供求比較寬松,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國內外糧食價差拉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4/2015年度全球谷物產量為25.54億噸、消費量為25.04億噸,期末庫存將達6.45億噸,為15年來最高水平。目前,國際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價格分別比國內價格每噸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這雖然有利于我國積極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但也給國內市場帶來一定沖擊,特別是糧食進口數量持續增加,擠占了國內市場銷售份額。如何有效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新常態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了新挑戰。
厲行愛糧節糧與減少產后損失并行。當前,我國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現象相當嚴重。由于糧食產后烘干機械化水平低,農戶儲糧裝具簡陋,造成糧食損耗和霉變,每年損失達400億斤以上;露天儲糧、危倉老庫儲糧和糧食運輸環節的損失達150億斤以上;低水平粗放加工和過度加工損失口糧資源150億斤左右。糧食消費環節浪費現象更是驚人。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在2000億元以上。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就是節約耕地和淡水資源、實現無地“增產”,這是今后我國解決糧食資源短缺、保障糧食安全最現實可行、最經濟合理的途徑。
任正曉認為,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流通是重要環節,擔負著重大責任。要加快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糧食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大力實施主食產業化和“放心糧油”工程,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實施糧食企業“走出去”戰略。繼續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糧食市場規則和糧食標準的制定,繼續運用和深化APEC糧食安全部長級會議以及APEC糧食安全伙伴關系機制的成果,增強我國在國際糧食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大力引導和鼓勵國內糧食企業“走出去”,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糧食企業,積極開展糧食倉儲、物流、加工、貿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不斷拓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空間,加快構建動態開放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任正曉在文章中強調說“把節糧減損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一是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幫助農戶實現減損增收;二是在糧食倉儲企業推廣應用儲糧新技術、新設備,降低糧食儲藏損失率;三是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合理控制加工精度,避免過度加工造成糧食浪費和營養流失,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率;四是推廣散裝、散運、散卸、散存“四散”物流,降低糧食運輸損耗率。此外,要加強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宣傳教育,開展“節約一粒糧”行動,在全社會營造愛糧節糧濃厚氛圍,共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不同飼料占比 中國與全球有差異
2014年全球飼料市場來看,飼料產量呈小幅增長,其中水產、豬料相比2013年所有增長,其余表現大致持平。分地區來看,亞洲地區繼續為飼料產量第一。按國家來看,盡管中國飼料產量出現4%的下降,但是仍舊位列全球飼料產量第一。
2014年全球飼料產量為9.8億噸,相比2013年大致增長了2%。而今年飼料產量增長最大的驅動力,仍舊是亞洲為首。
不同品種飼料占比來看,2014年家禽飼料產量為43900萬噸,占飼料總產量的46%,為第一大飼料品種(這與我國豬料占比第一的情況不同);其次是豬飼料,占全球飼料產量的27%,2014年飼料產量為25600萬噸;再次是反芻飼料,占21%,2014年飼料產量為19600萬噸;水產、反芻飼料占比分別為4%、2%,2014年飼料產量為4100萬噸、2200萬噸。
就增長情況來看,相比2013年,豬飼料出現1%的增長,水產飼料也有1.8%的增長,家禽、反芻飼料產量相比去年大致持平。
就今年的情況來看,飼料產量排名全球前十的國家依舊保持不變:中國、美國、 巴西、墨西哥、印度、西班牙、俄羅斯、日本、德國和法國。其中,2014年中國飼料產量18300萬噸,相比2013年有4%的降幅。其次,美國17300萬噸,巴西6600萬噸。
中國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王俊勛日前透露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飼料總產量1.97億噸,比2013年增長2%。其中,配合飼料1.69億噸,同比增長3.8%;濃縮飼料2151萬噸,同比下降10%;添加劑預混合飼料641萬噸,同比增長1.1%。豬飼料產量8616萬噸,同比增長2.4%;家禽飼料7935萬噸(其中,蛋禽飼料產量2902萬噸,同比下降4.4%;肉禽飼料產量5033萬噸,同比增長1.7%;水產飼料產量1903萬噸,同比增長2.1%;反芻動物飼料產量876萬噸,同比增長10.2%;其他飼料產量397萬噸,同比增長37.8%。飼料新法規實施,飼料企業數量明顯減少。
2014年,全國9省區飼料產量過千萬噸,占全國飼料63%,包括廣東、山東、河南、遼寧、河北、湖南、四川、廣西和江蘇,江蘇是今年的新成員。2014年,百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集團)31個,比2013年增加6個;產量10352萬噸,占全國的52%,比2013年增長4%。
受養殖調整影響,今年一季度飼料總產量以及配合、濃縮、預混合飼料產量均同比下降4%、3.2%、9.2%和4.3%。
飼料行業新常態:從數量到質量,從分散到集中。王俊勛稱,飼料行業要適應新常態,首先要創新商業模式,要抓住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新機遇;從創新的角度講,互聯網+表現得比較充分,因為飼料是一個服務型的,服務于整個養殖業,包括金融概念的引進、以及其他技術服務的引進。其次,規模化的形勢將體現得更加充分;第三,產業鏈發展成為大型企業集團的必然選擇;第四,生物技術的作用越來越大。
通常飼料浪費需低于5%,但這一數值在一些農場高達20%~30%
減少飼料損耗,提高蓄禽養殖盈利能力的最好途徑
在養豬生產中,飼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70%~80%,是豬場最主要的開支。飼料費用是養雞生產費用的主要支出,約占總成本的65—70%左右,減少飼料浪費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的主要措施。在日常的飼養管理中,一般情況飼料浪費的數量是飼料消耗總量的5%—10%。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浪費,一年省下來的飼料費用相當可觀。飼料浪費一般可分為直接浪費和間接浪費兩種。
如何減少飼料損耗?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飼料浪費率超過5%就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仍有許多的農場上有20%~30%的飼料遭到浪費。事實上,從配方設計、生產制造、運輸貯存、使用等很多環節均會造成不必要的飼料損耗。減少豬場的飼料浪費,可從顯性浪費和隱性浪費兩方面著手,查找原因,尋找漏洞。在此僅以顯性飼料浪費為例做一簡單敘述。
飼喂過程中的浪費。料槽設計不合理,豬在拱掘時會直接造成飼料損失;豬的采食受到干擾時或是在豬離開飼槽時飼料從豬的嘴中漏出就會造成浪費。據澳大利亞的研究結果,通常的生長肥育豬場所用的全部飼料中有10%~15%完全沒有被豬吃下,而是由飼槽中或豬的嘴中漏到地面上,或是由糞便中排出。雖然有些豬場記錄的飼料浪費率很低,僅為4%,但實際上豬場中豬嘴旁邊的飼料損耗率可高達飼料總供應量的30%,這部分損失往往是無法計入飼料損耗的。
貯存過程中造成的損失。豬場購入的飼料,都需要貯存一定的時間,貯存過程中可能會因發霉變質或長期存放失效等造成浪費。比較常見的比如離墻面太近,直接放到沒有經過防潮處理地面上,倉庫漏雨、滲水等都會引起飼料發霉變質。
•蟲蛀、鼠害造成的飼料損失。夏天飼料貯存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蟲蛀現象,如玉米就很容易生蟲,蟲蛀的飼料營養價值會降低,飼料也容易霉變。此外,鼠害也是引起飼料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有關資料顯示,一個萬頭豬場,若晚上經常看到老鼠,表明可能存在1000只老鼠。1只老鼠1年可消耗飼料11.4kg,1000只老鼠1年則會引起11.4t的飼料浪費,被鼠尿、屎等污染的飼料量更大,這個損失是令人震驚的。
對于以上,需要分別采取下面三種對策:
正確的飼槽管理。飼槽的設計要考慮到不同生長期豬的體寬與飼料槽尺寸之間的關系,設計最佳的落料出口,飼料槽必須讓豬只容易接近,能夠有正常的采食行為,料槽的空間、深度和高度相協調,正確地調整飼槽中飼料的流量,過量的飼料無法刺激采食,并且會因豬只拱掘撒漏而造成損失,做好豬群三點定位,避免豬到料槽排泄而造成的飼料污染。如果飼槽內飼料有發生變質,要及時清理,以避免豬只采食量下降,危害豬群健康。此外,料槽底部加揀料盤是避免飼料散落到漏縫地面之下而浪費的有效方法。
做好貯存運輸管理。注意運輸儲存環節中的問題,防止雨淋,暴曬,防止霉菌的污染,原料庫和成品庫要干燥通風,地面有隔潮設施,四角留空,墻邊要留出至少250px以上的距離,切忌亂堆亂放。飼料或飼料原料存貯時間不宜過長,存貯量不宜過大;飼料的使用要遵循先進先出,出舊儲新的原則。
做好防鼠防鳥管理。飼料生產車間、倉儲間及豬舍的基礎設施建筑,要設置防鼠設施,并與專業的防鼠機構合作,減少老鼠的數量,倉庫和豬舍要安裝防鳥網,防止麻雀等鳥類的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