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灰蒙蒙亮,鎮原縣開邊鎮陳坪村菜農王小剛就和妻子陳雪芳踏著露水鉆進了自家的蔬菜大棚開始采摘今天要外發的蔬菜,商販貨車到達前他倆要摘完6棚蔬菜,雖然辛苦,但是他們從蔬菜大棚中嘗到了不少的甜頭。
走進大棚,一畦畦綠油油的甘藍、芹菜、油白菜長勢旺盛,鮮嫩欲滴。“種大棚菜不像種小麥,撒把麥粒就能長出糧食,那可是個精細活,下種、施肥、控溫都很關鍵,稍有不慎整個大棚就沒收成了。”王小剛邊摘蔬菜邊對筆者說:“好在現在政策好,鎮上的技術員會上門為我們精心指導,我家的這6個大棚僅夏季甜瓜這一項就能收入了4萬多元,后面種的這些高原菜估計收入將近兩萬元。”
兩個多小時后,菜摘好了,商販到后直接裝車,他們在地頭數錢就是了,鼓鼓的“錢袋子”讓他們臉上綻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近年來,鎮原縣把農業產業基礎與自然資源優勢結合起來,積極引進項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走精準扶貧、產業化扶貧的路子,幫助農民打造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形成了“前塬瓜果、后山草畜、川區蔬菜、全縣地膜糧食”的全方位、多層次產業布局。
同樣,在地處茹河川區的開邊鎮解放村,利用地域優勢發展小拱棚,讓當地群眾走上了致富路,“小拱棚建設簡易,好管理,成本低,收效快,加之我們茹河川區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村上有合作社,實行訂單式管理,我只負責種菜就行了。”村村民張新龍告訴筆者,“我家的3個小拱棚今年到目前收入了3萬多元,靠著種大棚菜供著兩個大學生上學呢。”
為了進一步把富民產業做大做強,鎮原縣積極扶持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和家庭農場發展,重視能人帶動效應,強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合作社+資金互助社+農戶+企業”模式,加快了全縣農業產業化進程。截至目前,該縣瓜菜生產面積達16.6萬畝,產量達到31.8萬噸,收入達3.62億元;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555個,吸納成員2.3萬人,培養經紀人0.1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