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看了一個比較熱門的帖子名為《價高賣不動,哪來的利潤和服務》。其中有一段領導和業務員的對話讓人深思。業務員問老板:“市場上有一個小廠,價格很低,很難對付。怎么辦?”老板反問道:“既然這家廠這么厲害,為什么一直是家小廠,而我們卻是大廠呢?”
有很多國內農藥企業的業務員會不時抱怨本廠的產品價格太高,產品競爭力太小;跨國公司的產品價格更高,可他們的業務員卻沒有抱怨過,經銷商也非常愿意經營他們的產品。這是為什么呢?其實源頭還是來自農民,農民非常信賴跨國公司的產品質量,對他們的售后服務也非常滿意,所以盡管價格高,大家還是會選擇購買和使用。所以說,產品價格已經不是農民最關心的,質量和服務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農藥的質量高低要看使用效果,一個成功的農藥產品在流通以前需要通過原藥測試、配方篩選、小試、中試,然后由營銷總監、市場部、各級區域經理制定詳細的推廣方案。而農藥產品質量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國農藥企業不要妄自菲薄,因為中國農藥行業發展就比國外晚很多年。要想提高農藥質量就要提高研發投入,中國農藥企業不需要拿自己和跨國公司去對比,只要每年不斷地增加投入,最終產品質量定會提高。
技術服務一直以來都是企業想要投入卻不敢投入的一個環節。曾有企業負責人告訴筆者,聘請一位高級農藝師每年的費用在15萬元左右,支出的是企業的凈利潤,企業負擔非常重。筆者認為,當服務已經成為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時候,企業在技術服務團隊建設上要舍得投入。服務團隊給企業帶來的雖不是現實的營業額,但他們能將企業、經銷商和農民牢牢地聯系在一起,讓農民接受企業的產品。
所以,只要滿足農民對農藥產品質量和技術服務的需求,讓農民用后感覺物有所值,價格高些也就不是問題了。這值得農藥企業的業務員、經銷商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