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中下旬,中央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組成6個督查組,分赴北京、天津、河南、廣西、青海、新疆(兵團)等6省份,對50個信訪事項進行實地督查。記者跟隨第五督查組赴青海,參與見證督查工作。
一起涉及環保的信訪事項引起記者注意。67歲的信訪人張某是湟中縣多巴鎮新墩村村民,在信訪事項久拖無果的情況下,將材料發到了國家信訪局的網上,引起關注,并被列為實地督查信訪事項。
灌溉后莊稼受損嚴重
2014年5月1日,張某用教場河水灌溉了自己2畝黨參,幾天后發現黨參葉子、枝條和地里的雜草變成了黃色而枯死。聯想到這兩年村里發生的污染事件,他和鄰居們懷疑作物和苗木受到了附近企業的廢水污染。
6月3日,村民們來到湟中縣信訪局,向信訪局反映問題,因被污染面積較大,他們希望縣里調查后給予解決,并補償經濟損失。
信訪局接報后不敢怠慢,立即向縣里分管領導進行了匯報,縣領導指示盡快調查核實處理。
6月11日,副縣長楊波召集多巴鎮、公安局、林業局、農牧局、環保局進行安排,責成多巴鎮配合環保局、林業局、農牧局現場進行查看,分析研究問題成因。
與此同時,縣農牧、林業部門對受損農作物面積進行了核查登記。經核查,受損總面積123.6畝,其中農作物18.6畝、苗木103畝、中藥材2畝,共涉及農戶66戶;農作物中有12.9畝為重度受損,有5.2畝為中度受損,有2.5畝為輕度受損;苗木中有30.7畝為重度受損,有46.1畝為中度受損,有26.2畝為輕度受損。
縣環保局接到反映后立即對教場河實施監控,沿河設置觀測點,公開舉報電話,囑咐沿河農戶一旦發現水體異常立即報告。
縣環保局向青海省農科院提供土質進行檢測,結果也無法判定有害成分。
“水”過境遷難找污染源
村民反映用教場河水澆地導致農作物及苗木大面積枯萎、死亡,而教場河上游為甘河工業園區西區,位于西區的企業有青海鹽湖海納化工公司、桂魯化工公司、鑫恒鋁業等,企業排放廢水時曾有強烈的“84消毒液”氣味。
湟中縣政府遂與甘河工業園區管委會、西寧市環保局甘河分局進行了溝通協調。
9月11日,湟中縣政府發函給甘河工業園區,要求工業園區管委會配合做好污染事件調查,相關企業盡快出示排污證明。
9月22日,甘河工業園區回復稱,管委會組織園區相關部門、企業和多巴鎮政府對新墩村農作物受污染情況進行了現場查看,苗木和農作物無明顯異常,只有上年栽種的少量油松有局部發黃現象。
回復同時指出,對西區已投產的青海鹽湖海納等5家公司進行了全面摸排,對企業生產流程及外排管線進行了全面檢查,5家企業在事件發生期間均未出現超標排放生產廢水或外排生活污水現象。甘河環保分局積極配合湟中縣環保局對教場河流域水體每月定期進行監控巡查,沒有發現水體異常現象,也沒有發現教場河流域污染源。
村民反映事件發生的時間為2014年5月1日,到縣信訪局反映情況的時間是6月3日,縣環保局察看現場的時間是6月9日。由于間隔時間長,錯失了對污染事件的各項調查、取證和監測時機,難以判定排放污染源的企業和污染物。
園區排查稱污水沒外排
甘河工業園區管委會的調查結果讓受損村民們面對受損農作物一籌莫展。管委會稱,早在2014年4月23日,青海鹽湖海納化工公司就自行拆除了雨水收集池外排控制閥門,并封堵了雨水收集池外排管線,廢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青海際華江源實業公司和青海鑫恒鋁業公司也是一樣,生產廢水循環利用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口均于2013年8月進行了封堵;青海桂魯化工公司有部分廢水外排至教場河,但經環保部門采用監測后,該公司外排的廢水各項污染因子均在標準范圍之內;紫金礦業集團青海有限公司生產廢水經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且廢水排放口已被園區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24小時在線監測,無超標排放現象,該公司雨水排口已于2013年8月份封堵。
其實從2013年開始就有人反映污染事件發生,村民們也幾次向有關部門反映過。張某等新墩村村民信訪后,湟中縣和甘河工業園區都說因沒有找到污染源而無信訪事項處理下文。
村民損失和污染事實存在,工業園區堅稱污水沒外排,環保部門又查不出污染源。信訪事項就這樣延宕了兩年。
網上投訴引中央關注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事情仍然沒有結果。張某心急如焚,自己種的是黨參,損失最嚴重。一方面沒得到賠償,另一方面污染源沒查到,土地是否受被污染,今后還能不能繼續種植?都是未知數。
2015年4月25日,張某通過網上投訴向國家信訪局作了反映。結果引起國家信訪局的關注,他的信訪事項被列為中央信訪督查2015年第四批實地督查信訪事項。
在督查組召開的實地督查信訪事項調查會上,針對張某信訪事項存在相關部門受理辦理不及時、不到位等問題,督查組建議,市、縣和工業園區要形成合力、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實負起各自的責任,形成妥善化解此次信訪事項的聯合工作機制;當地政府應當組成專項工作組,進村入戶,分門別類核定受損情況,細化救助方案,開展針對性幫扶工作,解決受損村民的生產生活困難,依法及時就地解決信訪問題。
西寧市委常委、湟中縣委書記張啟光在會上說:“這次中央信訪督查組來湟中,為普通村民的信訪而來,我很感動;這件事拖延這么長時間沒有解決,我很慚愧。村民的農作物受了污染造成損失,這是事實,不管能否查出污染源,工業園區脫不了干系。這件事不管存在哪些如園區與縣協調困難問題、污染源物證取證難問題等,我們都要把群眾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次一定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好,讓受損群眾滿意,讓督查組滿意。”
張書記話音剛落,工業園區的劉主任說:“村民的損失我們補償,具體補償標準我們和湟中縣協商。并且今后要持續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教育,確保區域內不再發生污染問題。”
目前,湟中縣按照督查組的反饋意見,成立了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和5個專項工作組:矛盾化解組負責化解矛盾糾紛,消除群眾疑慮;污染源調查組負責界定農田污染范圍,查明污染源,明確排污責任單位;幫扶救濟組負責完成受損農田登記、統計、評估工作,制定救濟方案;環境信息公開組負責,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資,強力推進治污工作;督查落實組負責利用通報、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督查各工作組落實情況。9月底前由縣民政局統一發放救濟金,確保按標準足額發放到戶,10月底前徹底化解信訪問題。
信訪問題應爭取源頭治理
為什么很多信訪人幾次三番到省赴京越級上訪?最主要的原因是信訪發生初期基層組織和部門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堅持源頭治理,再加上部分信訪人對信訪工作不了解,以為找的層級越高就越容易解決。
與張某信訪案相似,很多信訪事項都是由小拖大的。信訪事項發生后,若是當地基層部門和組織部門輕描淡寫不予重視,或不問青紅皂白橫加打壓,或不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和政策為尺度,就會事倍功半,導致簡單的問題復雜化。
如果基層部門和組織應該認真負責,弄清事實的來龍去脈,查明其中的曲直原由,因勢利導,做好化解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基層組織若能有效化解矛盾,信訪事項就不會發酵,也不可能釀成大事。
辦好初信初訪,力爭源頭化解。實踐證明,大多數信訪矛盾初訪階段是完全可以解決的,信訪人的信訪時間越長,信訪矛盾化解的難度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