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區美化綠化等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大力推進,花卉苗木的需求量大增。羅源縣花農漸多、花田遍布,種植地被、灌木、喬木、鮮花等不同類別的數百種花木,總面積達6900畝,年產值1.6億元。小花木闖出了大名堂。
日前,筆者走進碧里鄉西洋村,恍如置身畫中。尤木花是村里最早走出去的花木種植大戶。1998年,她把西洋村作為母苗培植基地,同時在福州、成都等地開辟了上萬畝種植園地。西洋村黨支部副書記尤鋒說,目前全村有三四百人負責母苗培育,其余村民大多在外闖蕩,做苗木二期種植工作。
一度荒蕪的農田,種上了“搖錢樹”。尤鋒說,村民們種植的主要是紅葉石蘭等地被類花木,周期短、投資小、市場需求大。“目前全村95%的村民加入了種植大軍,共有苗木3000多畝,年產值9000多萬元。”
西洋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也吸引周邊越來越多農民加入種植大軍。霍口畬族鄉著力打造花卉觀光基地;中房鎮建成以茉莉花種植為主的千畝苗圃;白塔鄉鳳坂村引進福州最大園林苗圃基地,一個總面積達2000畝的生態休閑觀光苗圃正加緊建設。
在起步鎮上長治村,黃培亮的花場一直有著穩定的訂單。經過10多年的發展,花場的花卉種植面積達70多畝,有20多名員工。“我們采用溫室大棚種植技術,可實現全年鮮花開放。”黃培亮說,按現在市場行情,他的花場每畝產值1.5萬元,純利潤5000元以上,僅去年產值就達70多萬元。
“我想讓名貴苗木更名貴。”在白塔鄉租地種植名貴灌木的陳仰平,這兩年通過給苗木搞造型,多賺了不少錢。今年初,他又組織5家農戶,在起步鎮藍田村租下300畝農田,成立誠盛農林專業合作社。“這棵羅漢松,我要拗成迎客松的樣子。”陳仰平邊修剪羅漢松邊說,“三五年后,它的身價就能上漲好幾倍。”
陳仰平說,合作社的7萬多株紫薇長勢不錯,將請人做成花瓶造型。到時,一個巨型紫薇花瓶就可以賣到5萬元左右。此外,陳仰平還嘗試品種創新。今年春天,他嘗試著把福建山櫻花與日本櫻花進行嫁接,現已實驗成功。
在帶來美麗生態效益和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羅源縣的花卉苗木產業也存在資金不足、研發力度不大等問題。“集結農戶進行股份制經營,也許是突破口。”羅源縣林業局局長雷慶強表示,成立專業合作社、花卉協會等團體,有利于提升整體效益。下一步,縣林業部門除為農戶開辦培訓班外,還將配合各鄉鎮林業站,幫助種植戶解決擴大規模、改良品種等難題,加快推進花卉苗木產業集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