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愿景與行動》),在《愿景與行動》的實施中,中藥材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不過,中藥材要想順利走出國門還面臨著技術障礙、高標準所帶來的貿易壁壘等門檻。那么,如何解決這些障礙,使中醫藥走向世界?
中藥材海外貿易存技術障礙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藥部主任于志斌告訴筆者,從全球范圍來看,在西方國家,西藥是主流,中藥的定位是傳統醫藥,在西方很難立足。目前,中藥的注冊在歐盟、美國都受到了限制,在法律層面上,中醫藥的身份在這些國家沒有得到認同。遼寧本溪仙草堂藥業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康書民也表示,西藥的含量要求跟中藥不一樣,西藥每味藥里,成分的克數都是限定的。但在克數上,中藥成分比較復雜,中藥藥物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含量不確定,很難達到國外的標準。
海外高標準形成貿易壁壘
近年來,國際上對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等要求愈加嚴格,也對中藥出口造成了較大的障礙。在中藥材的出口過程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了會對中藥材的重金屬含量有著高標準的要求,在中藥材的藥性上,沿線國家的標準也很高,同樣也阻礙了中藥材的出口貿易。全國政協委員、河南中醫學院科技成果推廣中心主任司富春告訴筆者,國外對中藥的進口都有嚴格的質檢標準,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很多國家對中藥成分有著很多的禁忌,各種技術法規使中藥注冊認證困難。實質上,中藥在利用藥物的毒性進行治療時,是根據已有的經驗控制用量,在技術上做到安全可靠,來進行治病的。
加深理解消除技術障礙
“消除技術障礙,不僅需要從更高的政府層面進行溝通,還需要中醫藥文化的廣泛傳播,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認同中醫藥文化,進而認同中醫藥產品。”于志斌說。
司富春認為,消除技術障礙需要中醫藥本身做出一定的改變,一是中醫語言現代化,加深西方對中醫藥內涵的認識,努力消除文化差異障礙。二是國家需要做好中藥成分和療效的標準化和數字化工作,制定中藥有效成分萃取新標準,建設達到國際標準要求、國內領先的現代中藥數字化先進制造平臺,把國內標準升級成國際標準,使之成為符合市朝需求的現代化產品。
多方合力突破壁壘
打鐵還需自身硬,國外對我國出口中藥材和中成藥的高標準,固然是制造了貿易壁壘,但同時也倒逼著我國的中藥企業提高中藥材和中成藥的質量。
司富春建議結合中藥材各專業市場的質量情況,國家開展中藥材第三方檢驗區域試點示范,重點資助一批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實驗室建設、技術與服務能力培育、人才引進與培養,形成一批具有中藥材檢測專業服務能力的科技服務企業。同時推進中藥材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健全中藥材在種植、加工、流通等環節的質量控制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