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調整了蔬菜種植結構,芹菜每公斤2元左右,銷路暢通,一畝芹菜收入1萬元不成問題。”西吉縣馬蓮鄉張堡塬村村民茍忠鴻說。今年,西吉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引導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主體調整特色蔬菜品種和結構,抓好生產布局,除芹菜以外,根據需求發展其他品種蔬菜,形成優勢突出、搭配合理的多元化蔬菜產業發展格局。
茍忠鴻去年種植9畝芹菜,因價格低迷不但沒掙到錢,還賠上了人工。今年,他沒有氣餒,一門心思在調整種植結構和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到了收獲的季節,他種植的9畝芹菜賣了個好價錢。茍忠鴻說,每天有20多名鏟菜工給他打工,保證芹菜按時足量裝車外銷。“越冬蒜苗復種紅筍、芹菜的復種模式,發揮了輪作倒茬、更新品質的最大效益,一畝地兩茬最少創收2萬元。”西吉縣小義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小義說。將臺鄉牟榮永久性蔬菜生產基地由小義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縣商源蔬菜流通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700畝建設,種植了蒜苗、芹菜、娃娃菜、胡蘿卜、紅筍、甘藍、大白菜等蔬菜。目前,蒜苗、紅筍、芹菜全部上市,收益可觀。
今年,西吉縣特色蔬菜產業按照“調整結構、突出重點、多元發展、優化升級”的思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加大新技術、新品種引用推廣,種植冷涼特色蔬菜12.2萬畝,其中芹菜5.5萬畝。建設了將臺鄉牟榮等8個露地永久性蔬菜基地8900畝、將臺鄉西坪等5個設施蔬菜示范園1萬畝、將臺鄉牟榮蔬菜育苗中心、吉強鎮萬崖萬畝芹菜示范園、將臺鄉火溝蔬菜技術集成示范園和火石寨鄉新開、平峰鎮王慶2個萬畝胡蘿卜種植基地。縣農牧局局長謝國玉介紹,蔬菜種植基地直接加強與市場、超市及直銷店的對接,確保了多元化蔬菜產品銷售暢通。芹菜上市銷售價格維持在每公斤2.6元,目前累計外銷芹菜15.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4億元。同時,蔬菜產業也帶動了冷藏保鮮、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預計今年全縣蔬菜總產量達到55萬噸,農民人均特色蔬菜產業純收入達到1200元以上。
9月11日,彭陽縣新集鄉上馬洼村村民馬彥清“盤點”著自己的收成。今年,他種植的14棟設施辣椒賣上了好價錢,目前已收入14萬元。這些收入,讓他蓋了房、買了車,生活水平又上了臺階。馬彥清是設施農業的受益者之一,近年來,彭陽縣已累計投資4億多元,發展設施農業11.5萬畝,今年新增0.5萬畝。設施農產品年生產能力45萬噸,其中辣椒36萬噸,總產值10億多元。彭陽縣已成為全區10萬畝設施蔬菜生產大縣和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辣椒產區。
馬彥清家以前以種植玉米為主。去年,彭陽縣重點建設海子塬萬畝設施農業示范園區,馬彥清在這里承包了11棟溫棚,開始學種設施辣椒。今年,他又大膽增加了3棟棚。以前20畝玉米,年收入也就3萬元。如今,這些溫棚讓他的收入一下翻了幾番。海子塬萬畝設施農業示范園區是彭陽縣2014年開始重點建設的蔬菜生產基地,園區建設有效整合項目資金,率先利用山坡地、塬臺地發展設施農業,既提高了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率,又拓寬了設施農業發展空間。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引進2家企業和馬河緣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生產經營,穩定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200多人。園區設施蔬菜生產總面積7000畝,預計全年生產綠色無公害蔬菜2.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提供種植戶戶均收入6000元以上。今年截至8月底,日光溫室每棟平均實現收入1.8萬元,拱棚每棟平均實現收入1.1萬元。
近年來,彭陽縣按照“中心帶園區、帶基地,連農戶”的總體思路,堅持“科學規劃、毗鄰連片”和“政府推動、企業帶動、效益驅動”相結合的原則,通過集約設施農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發展設施農業11.5萬畝,涉及8個鄉鎮65個村。建成新集、紅河、古城萬畝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3個,白河、溝口、寬坪、上王、溫溝等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16個。全縣種植設施辣椒9.25萬畝、食用菌0.3萬畝、設施林果0.5萬畝、番茄等其他蔬菜1.45萬畝。引進寧夏精英眾和觀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寧夏盈翠園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大型蔬菜生產龍頭企業4家,培育蔬菜種植專業化合作組織20多個和蔬菜種植大戶3000多戶,帶動全縣1.5萬戶農戶參與蔬菜產業化經營,設施農業已基本形成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目前,彭陽縣已成為全區10萬畝設施蔬菜生產大縣和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辣椒產區,先后被農業部、自治區政府授予“全國辣椒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和“中國辣椒之鄉”等稱號。